材料一 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按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加上2006年100多万未就业的大军,就业将是“相当严峻”。
材料二 据调查,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前三项是上海(79%),经济发达地区(52%),深圳(49%)。选择到“西部地区”的毕业生,首选项不到3%,就业后一两年内因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大学生高达50%。月薪1000元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同时,七成以上企业则认为2005年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着。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二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就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一个社会调查。拟定一个调查题目,并简要写出你准备开展这项活动的步骤。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经营者应当努力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利润。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回答:
(1)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公平合理的价格?为什么?
(2)2006-2007年,一方面是房价飙升,另一方面是人们争先踊跃购买,甚至出现提前几天排队抢购的现象。而同时中国的家用轿车市场,新品牌、新车型不断问世,轿车整体价格大幅下降,但是并没有出现购买的高潮,反而持币观望。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买涨不买落”的现象?
(3)经营者为什么应当努力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制作成桌椅;桌椅用旧了,人们可以把它劈柴取暖;木柴被烧之后会变成灰,飞灰湮灭。
辨题: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
2006年是中非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中非战略合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与此同时,国际上也出现了一股“妖魔化”中国的浊流,炮制出所谓“中国对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的言论。
运用我国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说明“新殖民主义”的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
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呈抬头之势,传媒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了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
(1)上述材料反映了文化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你认为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有人认为“有用即真理”。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