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按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加上2006年100多万未就业的大军,就业将是“相当严峻”。
材料二 据调查,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前三项是上海(79%),经济发达地区(52%),深圳(49%)。选择到“西部地区”的毕业生,首选项不到3%,就业后一两年内因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大学生高达50%。月薪1000元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同时,七成以上企业则认为2005年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着。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二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就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一个社会调查。拟定一个调查题目,并简要写出你准备开展这项活动的步骤。
有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请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冬虫夏草主要产于西藏、青海、云南和四川等地海拔3 000~5 000米的高山草甸上,具有十分奇特的生活史:在严寒的冬季,蝙蝠蛾幼虫蛰伏在潮湿而温暖的地里越冬时,受到名为虫草菌的麦角科真菌的感染。虫草菌以蝙蝠蛾幼虫的躯体为养料,不断生长新菌丝。渐渐地,蝙蝠蛾幼虫的躯体被消耗殆尽,只剩下躯壳,这便是“冬虫”。到了次年夏天,冰冻的土层开始消融,菌丝体也破壳而出,伸出一根圆棒一样的东西,藏在花草丛中,这就是所谓的“夏草”。
“冬虫夏草”的生长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008年3月22日,第16届“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发展。我国根据本国国情,把这一主题具体化,提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主题。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当前我国应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