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丝等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国自然经济全面解体 |
| B.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 C.西方人喜欢喝中国的茶,穿中国的丝绸 |
| D.中国的茶丝生产商品化程度高 |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 B.三大改造运动中 |
| C.“大跃进”运动中 | D.人民公社运动时期 |

右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
| B.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 C.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 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美国、解放 |
| C.准备、中共、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 D.中国人、侵略、中国、美帝主义、祖国 |
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下列现象,肯定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各地干部群众踊跃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
| B.《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
| C.各地人民公社都大力倡导包产到户 |
| D.深圳和珠海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
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工商业改造 | B.统购统销 | C.“一五”计划 | D.土地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