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①)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②)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1.在②处选填一个字,应该是(   )
A已    B仍    C也    D还
2.在个女人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是因为(   )
A自己衣衫破旧    B自己上坟来迟了    C儿子是官府杀死的    D上述三者兼而有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广陵散
宗利华
那时,聂政坐在一个酒肆里,面如止水。秋日的风已露出了峥嵘气象,吹得檐角枯草,咝咝作响。聂政的目光掷向窗外,有一稀稀落落的丧葬队伍缓缓走过,灰黄纸片散乱了黄昏的半个天空。那队伍寂静而行,竟不闻半丝泣声!
看来,又有一个人,像父亲一样,被暴君害死了。聂政眼里,有恶恶的光一闪而过。
该去了。聂政抹一把脸,左手将腰间的短剑一捏,凛凛地出了酒肆。
风舞得正邪。
次日黄昏。修建宫殿的工地。
和聂政目光不经意地一撞,国君韩哀侯就明白了,这群匠人里头,有个人是来取他性命的。他不动声色,转身就走。聂政手里瞬时已多了一剑,脚步也迅疾跃起。哪料韩王早有防备,躲得自是恰到好处。聂政再出手,已然迟了。卫士水般围拢过来!聂政趁势翻墙而逃!
在父亲坟前,聂政跪了整整一夜。
现在,他需要藏匿了。他的画像,已挂在了韩国的角角落落。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削瘦的身影出现在韩国的街市上。那身影正踽踽前行,面前忽地就多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那人浑身悄然一震!
“你,像极了一个人。”女人盯了他道。“谁?”那人的声音嘶哑、冷漠。“我的丈夫。我足足三年没见到他了。你浑身上下,有一个地方非常像他。”
那人腮边的肌肉一抖。“哪儿?”
“牙齿。”
那人仰天大笑,“你这女人,莫不是疯了?”说完,直直地过去了。
眼角,却兀自有了泪
转眼,又是三年。
这一天,韩国都城城楼下,蓦地就多了一个盘膝而坐的黑面男子。面前横摆一张满身断纹的古琴。此人轻挽双手,在那古琴上抚出第一个音符时,众人便止了手头活儿,齐齐地扭头来瞧。再听,愈加不同凡响了,时而清虚淡远,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冰泉凝咽,时而深沉凝重。人愈来愈多,静静围拢过来。路侧,立了数匹骡马,竟高昂其首,寂然无声。
不久,琴音把韩王的属下给吸引来了。
国君韩哀侯的寿诞到了。宴上需要这么一位抚琴高手。
再打量那弹琴者,实在太丑陋了。脸似锅底,发如乱麻。张嘴一笑,那里面竟一颗牙齿也寻不见。一开口,嗓音竟像破锣一般怪异。
众人皆感叹,奇人自有异像啊!
就这样进了宫。
韩王寿诞宴上,男子施了浑身解术奏琴。把韩王及周围卫士听得如痴如醉。琴音突然陡地一转,瞬时激昂起来。众人闭目去听,竟在那里面听出了战马嘶嘶,铁蹄踏踏,兵车喋喋。琴音愈走愈急,似乎是两军对垒,厮杀开来。众人心旌慌乱,却又欲罢不能。
猛地一下,琴音嘎然而止,随之一声惊呼!
细瞧,韩王胸前竟早就被刺入一剑!
韩王双手抓着剑柄,拚着最后气力问,你是谁?为何要杀我?
男子哈哈大笑。我是谁,已不重要了。如果说六年前我杀你,是为了替父报仇,现在,我则是替天行道!
男子说罢,抽出韩王腹中之剑,往脖子上只一横,鲜血四下崩溅开来!次日,男子尸体和那柄剑一起被挂在了城楼下。旁边有一白纸,上书“知此人是谁者,赏金千两”。
数日后,有一老妇跌跌撞撞而来,立住,号啕大哭。“儿啊!虽说你变得面目全非,但我只需看这剑一眼,就知道是你。你,终是为你爹报仇啦!”
说罢,取剑过来,笑道,“没想到,咱一家三口,都死于这柄剑身上。”旁边有人待要阻拦,那剑已直直地刺入老妇胸膛了!
日光毒毒地照着火火的大地。
很远很远处,静静地,站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女人默默地弯了腰,悄悄道:“孩子,你不是想知道你爹的模样吗?瞧,挂在上面的那个就是。三年前,咱娘俩见到的那个人也是他啊!而且,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了,你爹的名字,叫聂政。”
“为什么爹要那样做?”
“当年,暴君要你爷爷为他铸剑,你爷爷铸成后怕他滥杀无辜,并没交给他。他把你爷爷杀死了。”女人已是泪眼朦胧!
“那,我该找谁报仇?”男孩抬了头问。
女人缓缓地直起身子。女人无法回答。
据说,聂政抚过的那张古琴,后来为一方士所猎,遂创制了千古名曲——《广陵散》。
小说第一节所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两次写到聂政抚琴,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琴声的?这两处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处的文字。
结合这篇小小说的主人公聂政,联系其他有关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如荆轲、高渐离及关于干将、莫邪的传说等),谈谈你对“刺客”这类历史人物和“行刺”这种历史现象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俄罗斯的“良心”
罗皓菱
2008年8月3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河水静静地流淌,89岁的索尔仁尼琴未能等到90岁生日,在莫斯科的家中离开了人世。虽已半夜,但噩耗迅速传遍莫斯科。
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作家;他曾因叛国(苏联)罪流放20多载;在他的晚年,荣获俄罗斯国家奖。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不仅是他文学创作的素材,更是俄罗斯20世纪巨变的缩影。
他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民众冒雨哀悼索尔仁尼琴,告别这位声望卓著的作家。
90年前,索尔仁尼琴出生于北高加索。他是个遗腹子,父亲战死在德国,童年全靠母亲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1936年,他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数学物理系,并通过函授就读于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学习文学。
1962年11月,索尔仁尼琴一夜之间红遍苏联。他以劳改营为题材的小说《伊儿·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在杂志上发表,几天内杂志被抢购一空,索尔仁尼琴名震国内外。
1965年,这本书却因反映斯大林肃反扩大化而受到公开批判。但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他随后又在西欧出版了《癌症楼》和《第一圈》。其结果几乎是灾难性的——1969年,他因在国外发表“反苏”作品而被开除出苏联作协。而他在世界文坛却声誉日隆,因“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197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被严厉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索尔仁尼琴最终选择了放弃领奖。
1973年12月,《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俄文版第一卷,再一次举世震惊。索尔仁尼琴也因此成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甚至被认为是“苏联的掘墓人”。但由于他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遭到苏联报刊的强烈批判,1974年2月12日他被捕。次日,他被驱逐出苏联,自此开始了20多年的流亡生涯,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到美国。
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一位斗士、一位复仇者。如果说他前期的创作均旨在揭露“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中的黑暗,那么,他自称他的后期创作的唯一目的就是“研究俄国革命的历史”,找出历史变革的内在原因。索尔仁尼琴在很多时候选择沉默。他不光与叶利钦保持距离,与其他党派、组织也不来往。有评论认为,无论是在今天的俄罗斯,还是在苏联,抑或在西方,索尔仁尼琴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与众不同的品格,他从不寻求任何人的庇护,对任何社会来说他都是异教徒。这既成就了他的辉煌,也注定了他的孤独。
他对官僚统治、人民自治、普京功过、土地问题、车臣问题、言论自由等问题都有着自己大胆而独到的见解。1994年后,索尔仁尼琴一度被老百姓视为俄罗斯未来的先知,而他能得到俄罗斯百姓的认同,主要在于“在大家不敢说的时候他说了真话”。
有媒体指出,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就是一个择善、固执的故事。他像先知一样,深入刻画了俄罗斯灵魂的善恶斗争。有外国领导人赞扬他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之一”。他是继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伟人殿堂。
回顾自己的一生,索尔仁尼琴曾在《牛犊顶橡树》中写道:“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我一生的追求就在于冲破阻拦而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索尔仁尼琴逝世后,他的妻子说:“他度过了艰难但幸福的一生。”这是索尔仁尼琴一生的写照。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索尔仁尼琴曾获俄罗斯国家奖,逝世后民众冒雨哀悼他,足以体现他对俄罗斯民族的影响。
B.索尔仁尼琴深入刻画了俄罗斯灵魂的善恶斗争,他已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世界伟人殿堂。
C.索尔仁尼琴前期的创作均旨在揭露社会中的阴暗面,后期创作的唯一目的则自称是为了找出俄国历史变革的内在原因。
D.本文以倒叙开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地讲述索尔仁尼琴人生历程中的“辉煌”与“孤独”,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传奇人物的光辉形象。

“他度过了艰难但幸福的一生”,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艰难”和“幸福”?
▲▲▲
索尔仁尼琴为什么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请简要概括。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有许多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又听说洛舍是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节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 2008年第3期)
作者描绘的广东新会的景物有何特点?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作者笔下的“故乡”都很美,但作者对它们的感情倾向却不完全相同,请结合全文分别概括作者对洛舍、杭州和小兴安岭的情感倾向。
例:对新会,陌生茫然。
▲▲▲
作者为什么会对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情有独钟?
▲▲▲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不同时期对“故乡”内涵的理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1968至1977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沉重。”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识分子,为平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越少,与时俱进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柏杨先生,请放心安息吧!” 
一位网友说:“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节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文章开头为什么引用陈建功的话?
答:
文章引用学者、作家、网友等人的话来评述柏杨有哪些作用?
答:
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思考剖析的内容。
答:
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