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
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
——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
(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
材料五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上海研究资料》
材料六 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通讯工具的进步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材料二

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1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徵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祯全集》等

(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