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是中国主张举办世博会的第一人,他写道:“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很早就受到西方的影响 |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都市 |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
D.人民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发达的水上交通 |
书法家欧阳中石说:“每个人的字都有差别,正像每个人的面孔不同一样。其实,人的面孔有多大的区别呢?眼睛、鼻子、嘴……的部位已经非常固定,然而人的妍媸差别竟如天渊,有的实在难看,有的能够倾国倾城。字的书写也正是如此。”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书法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风格之别 |
B.书法作品优劣有别特点各异 |
C.欣赏书法作品之前应先了解作者 |
D.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 |
八卦(见下图)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
“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这段文字有可能出自下面的()
苏轼曾经感慨道:“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这反映了()
A.手抄本书籍在宋代已经消失 |
B.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
C.造纸术改变了书籍短缺的现象 |
D.宋人不重史学重儒学 |
宋钱康功《植杖闲谈》等记载:“温州作蠲纸,洁白紧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最多,此当为第一,乌程由拳皆其下。吴越(907—978)钱氏时,供此纸者,蠲其赋役,故号蠲纸云。”“然所产少,至和以来方入贡。权贵求索寝广,而纸户已不能胜矣。”据此,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温州地区至少在宋代以前已成为蠲纸产地 |
B.蠲纸因其质地优良,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现象 |
C.官府一度以免除赋役名义向百姓摊派供应蠲纸 |
D.宋朝政府曾大力鼓励产纸行业的商品化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