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 B.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有四位同学在一块儿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下是他们的发言,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
A.同学甲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 |
B.同学乙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战争是由中国人民禁烟而引起的 |
C.同学丙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 |
D.同学丁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中英双方在历史上并无恩怨 |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 | 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 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内阁 | B.废除丞相制度 | C.实行行省制度 | D.设立枢密院 |
(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 |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高度成熟的时期。下列关于其“成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了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 |
B.创立了被西方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
C.建立了古代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唐律 |
D.发展完善了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机制——监察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