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对王安石的这首诗,理解准确的是
| A.过分夸张,与实际效果完全不同 |
| B.真实描写,歌颂改革成果 |
| C.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 |
| D.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 |
最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 )。
| A.安徽、四川 | B.广东、福建 |
| C.山东、河南 | D.湖南、湖北 |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秘密按下了十八个手印(现被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它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小岗村村民此举的目的是( )。
| A.冲破旧的经营管理体制 | B.打破不合理的统购、派购体制 |
| C.改变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 D.寻求奔小康的途径 |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
| A.中共八大 | B.中共十四大 |
| C.中共十二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C段到D段城镇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
| A.三大改造的进行 | B.“一五”计划的实施 |
| C.“大跃进”的影响 | D.国民经济的调整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
|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
|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