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连日暴雪,2010年1月3日晚,由哈尔滨开往包头的1814次客运列车被困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商都县。在3000多名救援人员的努力下,经过30多个小时的紧急救援,被困在车上的1400名乘客全部安全获救。据此回答16-17题。这一事故救援过程是
①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③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
④人们探索自然规律的活动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在寒潮雪灾面前,救援人员展示出来的奉献精神,将成为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因为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B.精神的力量大于物质力量 |
C.自然灾害是可以消除的 | 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运动的不同看法,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看,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属于:
A.怀疑论、相对主义、辩证法 | B.唯心主义、诡辩论、辩证法 |
C.唯心主义、辩证法、二元论 | D.形而上学、宿命论、诡辩论 |
《印象普陀》最打动人的是它的主题——“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这一主题体现了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相互依赖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限制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从哲学上说,这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
A.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
B.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理论来源 |
C.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D.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败的标准 |
“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拐点前,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可招到人;拐点后,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意的人。“刘易斯拐点”理论对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直接启示是
A.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B.压缩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
C.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用分配公平促进效率提高 |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用工环境,维护劳动者权益 |
2012年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采取了一揽子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这必然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你认为这些政策措施合理的传导顺序是
①获得工资收入 ②刺激居民消费
③扩大生产规模 ④增加就业岗位
A.①—②—③—④ | B.④—①—②—③ |
C.②—③—④—① | D.④—③—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