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名画鉴赏以上两幅作品都属于人物画,但反映的思想本质并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材料二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采用的主要方法。
材料三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理性精神产生的条件,并举例说明理性主义思潮对欧洲和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四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五材料四中,恩格斯认为“理想化的王国”本质是什么?材料五中的文艺作品能否佐证恩格斯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学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这一专题后,小明结合最近看过的《世界上下五千年》一书,设计了一道辨析题,让同学们在活动课上加以辨析: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一天,雅典公民帕罗椰命令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本邦成年男子亚哥斯完成农活,自己与妻子海伦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会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这天的公民大会投票表决通过了两项决定:第一项决定是设立雅典最高法院——由十将军组成的“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第二项决定是根据“自然法”,将一名贵族以“民主妨碍者”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城邦。
请你指出上述这段文字表述中有误之处四例,(4分)并说明理由。(4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做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命运。”这里的“边缘地带”几乎包括了整个中东地区和巴尔干地区。
材料二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最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作为不共戴天的敌人。
材料三 2004年,以色列炸死了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和新领导人兰提斯。随后哈马斯对以色列军民发动了一系列袭击,而这种互相报复的行动,在中东地区已经成为难以解开的怪圈。
2011年伊始,中东一些阿拉伯国家政坛出现动荡,冷战结束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撤侨达到3.3万人的撤离规模,。。。。。。从中国动用的国际力量看,利比亚周边国家希腊、埃及、保加利亚、突尼斯等国都对中国的公民撤离给予相应的帮助。希腊总理还亲自指示妥善安置,动员7艘船将中方1.4万人接到克里特岛,并为23班包机提供中转加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期,为控制巴尔干,哪些大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造成怎样的后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埃及总统萨达特的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有哪些?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顺利撤侨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做题)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2分)
材料二
泰西之强,在其政体之善也。其言政权有三:其一立法官,其一行法官,其一司法官。立法官,论议之官,主造作制度,撰定章程者也。行法官主承宣布政,率作兴事者也。司法官主执宪掌律纠愆谬者也。三官立而政体立,三官不相侵而政事举。……今欲行新法,非定三权未可行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所说的“制度局”类似于西方国家的什么机构?其主要根据西方的什么学说提出此主张?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
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五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材料四和材料五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这两次政治制度变革相关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种趋势?
(必答题)
材料一
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简要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世界主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哪个历史大事件有关?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2)依据材料二,如何理解近代中国被“卷进文明中来”。
材料三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
(3)材料三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简要分析错失第三次机遇的原因。
|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布局进行重大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两种观点激烈冲突——(必答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按照同等的标准,这个社会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但远不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30年代的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进而实现工业化,这是历史决定的必然选择,非如此,无法面临残酷的二战,无法使新生的苏联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
——摘自2008年《俄罗斯高中11年级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所说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模式”和“那个时代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确切含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2008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对20世纪30年代苏维埃建设(“斯大林模式”)肯定的依据。
材料二: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18位农民签订秘密协议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的文字材料和时代发展背景分析今天小岗村“江山依旧,旧貌犹存”的原因。
材料三:1989年,西方经济学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开出经济发展的药方,称为“华盛顿共识”(所谓“共识”是指所有国家都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主要内容包括全面私有化;采取激进的方式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取消民族国家,全面融入全球化。
——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华盛顿共识”进行评析。
材料四: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
——20012月18日年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结合人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