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伯颜,蒙古入邻部人,长于西域。至元初,旭烈兀遣入奏事,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曰:“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与谋国事,恒出廷臣右,世祖益贤之,敕以中书右丞相安童女弟妻之,曰“为伯颜妇,不惭尔氏矣”。二年七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徐以一二语决之。众服曰:“真宰辅也。”
甲戌,会师于襄阳,分军为三道并进。丙戌,伯颜与平章阿术由中道循汉江趋郢州。万户武秀为前锋,遇水泊,霖雨水溢,无舟不能涉。伯颜曰:“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乃召一壮士,负甲仗,骑而前导,麾诸军毕济。癸巳,次盐山,距郢州二十里。郢在汉水北,以石为城,宋人又于汉水横铁绳,锁战舰,密树桩木水中。伯颜荡舟由藤湖入汉江。诸将请曰:“郢城,我之喉襟,不取,恐为后患。”伯颜曰:“用兵缓急,我则知之。攻城,下策也,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伯颜殿后,不满百骑。十月戊午,行大泽中,郢将赵文义、范兴以骑二千来袭,伯颜未及介胄,亟还军迎击之。伯颜手杀文义,擒范兴杀之。
丙戌,次复州,知州翟责以城降。诸将请点视其仓库军籍,遣官镇抚,伯颜不听,谕诸将不得入城,违者以军法论。阿术使右丞阿里海牙来言渡江之期,伯颜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阿术乃自来,伯颜曰:“此大事也,主上以付吾二人,可使令人知吾实乎?”潜刻期而去。乙未,军次蔡店。丁酉,往观汉口形势。宋淮西制置使夏贵等,以战舰万艘,分据要害,兵不得进。乃围汉阳军,声言由汉阳渡江,贵果移兵援汉阳。伯颜乘虚兵进汉口,大捷。
丙子,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希贤固请,与之。世祖崩,伯颜总百官以听。适有盗内府银者,宰执以其幸赦而盗,欲诛之。伯颜曰:“何时无盗,今以谁命而诛之?”人皆服其有识。
伯颜深略善断,将二十万众伐宋,若将一人,诸帅仰之若神明。毕事还朝,归装惟衣被而已,未尝言功也。大德八年,卒,追封淮安王,谥忠武。
(选自《元史•列传十四》,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以中书右丞相安童女弟妻之敕:下令,命令
B.谕诸将不得入城谕:告诫
C.诸曹白事,有难决者曹:同辈
D.潜刻期而去刻:约定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伯颜深略善断的一组是
①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
②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徐以一二语决之
③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
④伯颜手杀文义,擒范兴杀之
⑤谕诸将不得入城,违者以军法论
⑥伯颜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   

A.②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伯颜长相魁梧,英勇善战,深略善断,因而世祖很欣赏他,并下令将右丞相的妹妹
许配给他。
B.伯颜身先士卒,当军队渡河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充满豪情地勉励大家,然后穿好盔
甲,自己作为前导,带领军队渡过了河。
C.伯颜为人清廉,能严格约束部下,所以攻占复州后,当诸将请求派人接管时,他没
有同意,并且明确宣布,诸将不得入城。
D.选文在文字安排上详略得当。详写他的军功武略,略写他谦恭廉洁忠诚的人品,人

物的形象显得比较丰满。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竞,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日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E7:“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竞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刺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现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帝日:“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搏的一种活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事造次,处之从容造次:匆忙,仓促
B.我战不克,先殪此曹:辈,等
C.亲其事诘:责问,审问
D.怨言交让:谦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不可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遣皇子李胡兵逆击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袖刃进占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D.汝当我画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F和议③臣愿竭夕匕力
④屋质率剑士往讯之⑤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⑥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

A.②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和解开始时,舣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同意立永康王。
C.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D.刘哥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发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2)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孔子《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群贤毕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隋书贺若弼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骁勇便弓马便:熟悉 B.轨其背己让:避让,让开
C.轨竟诛见:看见 D.伐罪民吊:吊唁、悼念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吾舌死后为常
B.引锥刺弼舌出血拔刀斫前奏案
C.恐祸宣帝嗣位
D.死不恨士卒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①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②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
③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④将渡江,酹酒而祝
⑤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⑥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⑦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⑧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⑧ D.③⑤⑥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若弼的父亲因为说话不谨慎小心而被人加害,临刑前拿锥子刺伤贺若弼的舌头,告诫他今后一定要慎言。后来在太子一事上他做到了慎言,新皇登基后才保住了性命。
B.贺若弼曾对上柱国乌丸轨说:皇上如果和大臣关系不密切就会失去忠臣,大臣如果和皇上关系不密切就会失去性命。
C.隋高祖伐陈,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渡江前贺若弼酹酒而祝,激励士气,然后故设疑阵,趁敌不备,渡江破敌。
D.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在陈地秋毫不犯。后陈将鲁达等人向他发起进攻,他屡屡败退,最后督军死战,终于大获全胜。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②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
③课内句子: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之才,丹阳人也。之才幼而隽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心思义,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曰:“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舍嗟赏之。启魏帝云:“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诏征之才。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之才少解天文。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时自娄太后及勋贵臣咸云关西既是劲敌,恐其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辞,不可先行禅代事。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帝从之。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皇建二年,除西兖州刺史。未之官,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疗之,应手便愈,孝昭赐采帛千段、锦四百匹。
之才医术最高,偏被命召。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即处汤方,数剂汤,疾竟愈。帝每发动,辄遣骑追之,针药所加,应时必效,故频有端执之举。又有以骨为刀子靶者,五色班斓。之才曰:“此人瘤也。”问得处,云于古冢见骷髅额骨长数寸,试削视,有文理,故用之。其明悟多通如此。
之才聪辨强识,有兼人之敏,尤好剧谈谑语,公私言聚,多相嘲戏。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历事诸帝,以戏狎得宠。武成生齻牙,问诸医。尚药典御邓宣文以实对,武成怒而挞之。后以问之才,拜贺曰:“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聪明长寿。”武成悦而赏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朗不用心思义 思义:思考义理
B.之才少解天文少解:稍稍懂得
C.知午年必有革易革易:改变更替
D.帝每发动发动:征发动员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B.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C.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D.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徐之才少年早慧,才学不凡。他五岁就能背诵《孝经》,八岁就略通其意旨;他曾机智地用书中的语句应对周舍的戏谑,赢得周舍的赞赏。
B.徐之才见多识广,明悟多通。有一个人曾经用色彩斑斓的人骨做刀靶,徐之才通过观察做出判断,认为死者生前一定患过骨瘤。
C.徐之才擅长医术,疗效明显。他曾经为武明皇太后治病,手到病除;他为武成帝治病,数剂药就使武成帝痊愈。所以他常留在他们身边侍奉医药。
D.徐之才聪明过人,擅长狎语。武成帝长了齻牙,邓宣文说实话而遭了打,徐之才却拜贺说那是智齿,长智齿的人聪明长寿,武成帝听后十分满意,赏赐了他。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2)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归震川尝自足迹不出里闬(1),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2),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迹也,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此义不讲耳。
征君义侠,舍杨、左之事(3),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已,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4)之,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5),达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释:[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散文家。于散文创作力排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著义朴素自然,长于言情叙事,为桐城文家所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闬(hàn):里门。[2]征君;即孙奇逢。[3]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4]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5]家乘:家谱。“乘”(shèng)本为春秋时晋国史书的名称,后因以称记载史事之书为“乘”。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昔归震川尝自足迹不出里闬恨:②此三者,皆征君之迹也末:
此义不讲耳坐:④必有其太略者病:
文中“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中的“而”字,与下列句子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某所,母立于兹 B.且举世而誉之不加劝
C.吾尝终日思矣 D.侣鱼虾友麋鹿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
(2)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3)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
方苞为征君作传,主要写了征君什么事迹?目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