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其后中国革命的发展仍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表述与此结论不相符的是
| A.直接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
| B.宣传了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
| C.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
| D.为革命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
| A.外国资本主义 | B.洋务经济 |
| C.民族资本主义 | D.自然经济 |
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 A.①② | B.①③ |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 )
| A.皇权空前强化 | B.皇权受到牵制 |
| 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 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
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
|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
|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
|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扩大行省权力 | B.强化君主专制 |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加强地方监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