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简字回繁,公众经不起折腾
李振忠
  近来,有关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意见引发了广泛争议。中国社科院昨天上午举办的第五次国学研究论坛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权威专家透露,有关方面将对汉字规范进行新的调整,新规范汉字表将很快公布。
  汉字的演化历史由简入繁,又由繁入简。其大体历史进程是这样的:甲骨文时代,汉字相对要简略,因为在龟甲上刻字是个力气活。金文、篆书出现之后,汉字出现了繁化现象,篆书用毛笔书写,有了繁化的书写条件。而当隶书出现之后,实质上是一种书写的简化,起码是由曲笔而偏向直笔,楷书则比隶书更要简化。这是从书写的方法等方面说的。
  从以上书法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出,古人并没有刻意排斥繁,也没有过于排斥简,而是随着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以及文化需要而演进的,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合乎文化需要的、合乎民众需要的,就应当大力推行。这与当初出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是一个道理。同理,对待今天的汉字演变过程,也没有必要在繁简之间进行不必要的反复折腾。
  汉字简化的过程,并非只是书斋里的产物,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一点人们可以从唐宋明清诸代古人书法原件中得到认证。一些现在流行的简化字,早已经在文人甚至官方文书当中通行,此部分汉字简化只是将这些古人创造的简化字固定化。当然,简化字还有民间流传使用的一部分,也被汉字简化的过程拿来固定。因此说,汉字简化并非拍脑门工程,而是有其时代的需要、文化的需要。并且,实事求是地讲,汉字简化给当代中国带来了一场文字革命,其具体的好处并不仅仅限于好记好认。
  孔乙己会写四种不同的“回”字,从这一点上看,繁体字本身就有一个需要简化的过程。不仅“回”字有四种不同的写法,众多的繁体字的异体字甚至比回字的四种还要多,因此说,见繁就喜,见简就恼,本身就不够科学。
  登载此消息的网络调查显示,60.4%的网友反对由简回繁,3.8%认为不好说,可见大多数民众认可简化字。但是,35.8%的复繁派的声音之大也不可小觑,这告诉有关文字专家,对于此等关系文化根基的大问题,切不可盲目从事。汉字回繁,文化经不起折腾,民众经不起折腾。
(选自2009年4月《扬子晚报》)
  1.下列关于“简字回繁”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有关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意见引发了广泛争议,但大多数网友却反对汉字由简回繁。
  B.中国社科院已在第五次国学研究论坛上对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意见进行了专题讨论。“简字回繁”的汉字表将很快公布。
  C.汉字回繁,文化经不起折腾,民众经不起折腾,所以我们要谨慎处之。
  D.目前虽有35.8%的复繁派的声音,但“简字回繁”是关系文化根基的大问题,我们不应盲目从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的演化历史大体经历了一个由简入繁,又由繁入简的过程。
  B.汉字简化的过程,其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一点人们可以从唐宋明清诸代古人书法原件中得到认证。
  C.汉字的简化因其好记好认,所以给当代中国带来了一场文字革命。
  D.不仅“回”字有四种不同的写法,众多的繁体字的异体字甚至比回字的四种还要多,因此繁体字本身就有一个需要简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龟甲上刻字是个力气活,所以甲骨文时代,汉字相对要简略些。
  B.古人并没有刻意排斥汉字的繁或简,认为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合乎文化需要的、合乎民众需要的,就应当大力推行。
  C.在唐宋明清时代,一些现在流行的简化字,早已经在文人甚至官方文书当中通行了。
  D.从书写的方法这一方面来说的,当隶书出现之后,实质上是一种书写的简化,起码是由曲笔而偏向直笔,楷书则比隶书更要简化。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液 晶 电 子 电 路
只需利用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运用模拟进化原理的软件,一个很棒的电子电路便诞生了。通过调整每个像素格中液晶的排列方向,无需使用任何像晶体管、电容器、电阻之类的传统电子器件,这种软件便将一台显示器转换成为一种能分辨高频和低频信号的电路。
这种电路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的电子工程师西囊•哈丁和朱利安•米勒开发的。他们的实验目的是,运用遗传运算法则——一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软件——利用某些特定材料的电特性来制造电子电路。
液晶材料看起来大有前途,因为它们不仅导电,而且在一定的排列状态下还能充当电容器。这意味着交变电流可以在两个相邻不相接的晶体间通过。
也可以对液晶显示器进行调整。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不同的影响可以制造一种电场,这种电场能改变显示器内液晶的排列方向。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将单个液晶分子的方向改变几度能改变其电特性,从而利用这种变化制造出一种有用的电路。
为了制造这一电路,哈丁和米勒利用随机的电压值对显示器的64个像素格进行了测试。在每种电压值下,他们都分别使用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对每一个像素格进行测试。他们使用了约40种电压值。那些最接近声音鉴别器的组合方式被给予较高的分值。随着对像素格施加的电压值的变化,所有的电路都出现了“变音”,那些适应性较差的电路的“变音”比适应性较强的多。在这一过程重复了100次以后,一种可靠的声音鉴别器便诞生了。不过,虽然这一装置切实可行,但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明白其中的原理。
遗传运算法则已经成为工程学上目前使用的一种标准运算工具。比如说,在制造合金的过程中,这种运算法则就被用来寻找最优的金属配方。但科研人员说,当这种法则被用于电子学时,一些像晶体管这样的电子元件限制了它施展身手,因为晶体管只能像开关一样工作,要么开,要么关,没有其他的变化。与此相反,液晶则具有丰富的物理特征,可以造成电流的改变。
哈丁和米勒说,他们的研究工作表明,通过改变单种材料的物理和电特征,而不是使用多种元件,人类有一天将能够制造出许多奇特的、可变化的电路。除了液晶以外,科研人员还在考虑使用胶水、电活化聚合分子,甚至细菌来制造类似的电路。
下面对“液晶电子电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液晶电子电路只需利用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便诞生了。
B液晶电子电路大有前途.因为它们不仅导电.而且还能充当电容器,
C液晶电子电路像晶体管电路,要么开,要么关,没有其他的变化。
D液晶电子电路能分辨高频和低频信号。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的电压值的变化,一些电路出现了“变音”。
B哈丁和米勒在制造液晶电子电路时,使用了约40种电压值对显示器的64个像素格进行了测试。
C制造合金的过程中,遗传运算法则被用来寻找最优的金属配方。
D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不同的影响能改变显示器内液晶的排列方向。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遗传运算法则虽然已成为工程学上目前使用的一种标准运算工具,但在使用时仍会受到限制。
B通过改变单种材料的物理和电特性,人类制造出了许多奇特的、可变化的电路。
C液晶电子电路开发的关键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软件。
D遗传运算法则被用于电子学时,晶体管电子元件会限制它施展身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据北京奥组委会介绍,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有四项含义:
其一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题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传达和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另外,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 这个标志也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地表达出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着奥林匹克的理念与精神。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其二是城市加年份的标准字体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字体部分采用了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这一字体的笔划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符合市场开发目的,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与标准字体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其三是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中国印、Beijing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及比例关系方面近乎完美。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比例合理,不失协调。
其四是有利于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国际奥委会知识产权注册机构认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主体图案具有作为独立商标注册的条件,在城市景观布置、场馆环境布置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下面对“北京奥运会肖形印章”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印章采用的是肖形印,是会徽的主体图案,基准色是红色,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
B.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C.这枚“中国印”代表着一种古老的至今仍是在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的意义。
D.选用“中国印”这种特殊的样式,主要是出于表达“中国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这样一个意义。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红色是中国的传统颜色,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而“中国印”之红色则传达了喜庆、热烈的文化气氛。
B.“中国印”的神韵,是借助于印章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来体现的,也是通过由艺术变形而幻化成的奔跑舞动的“京”字人形来表现的。
C.运动的人形,奔跑舞动的开放姿态,艺术夸张的变形“京”字,以及鲜艳的红色共同表明中国热情真诚地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
D.“中图印•舞动的北京”将汉代竹简文字,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

根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印”中的变形“京”字,是一个运动员的造型,它体现了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B.字体的设计是出于市场开发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C.“中国印”中的运动人形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友善、刚柔相济的特点,十足的动感充分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主体风格——“更快、更高、更强”。
D.从知识产权注册的角度看,“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可独立注册商标,其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前景乐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态炸弹”——电脑
“一台电脑实际上就是一枚生态炸弹!”一些环保专家这样大声疾呼。
生产一台电脑大约要消耗1.8吨燃料、水和化学物质等资源。即使是生产一台17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电脑,也需消耗240公斤化石燃料,1500公斤水和22公斤各种化学物质。生产与电脑相关的元件,如芯片则必须在高度清洁无尘的车间内进行,连使用到的水也要经过特别处理。可见,生产电脑消耗的资源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大。统计数字显示,生产电脑所需的化石燃料是电脑本身重量的10倍,而生产汽车和电冰箱所需的燃料只有自身重量的2倍。更令人担忧的是生产电脑显示器、芯片、印刷电路、塑料机壳等配件时,使用了大量有毒物质如石棉、砷、汞、铅、含溴防火材料。电脑工作温度升高时,这些有毒物质有可能散发到大气中,损害我们的健康。
电脑配置还包括一些看不见的隐形“配置”,如石棉、砷、水银、铅、放射性物质等等。它们就隐藏在显像管、电子电路、机壳和主板中。电脑报废后,这些有毒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它们随时可能变成我们身边的“生态炸弹”。
正因为电脑中存在这些有害物质,所以,电脑垃圾更难处理。如果采用焚烧的方 法,必将直接污染大气、水源,甚至引起人员中毒;如果采用深埋的方法,有毒物质还将慢慢渗透出来,污染地下水层、庄稼和人,仍可能惹出大祸;如果回收处理,由于代价不菲,此项工作进展缓慢。美国IBM公司为处理报废电脑支付的费用是30美元每台,回收公司却觉得无利可图。所以,大部分国家的电脑垃圾不是废物利用,而是直接被送到垃圾站,甚至非法走私到第三世界国家,电脑就成为“生态炸弹”。
测试表明,打印机、显示器、遥控器、摄录像机等所有电子产品在工作时,均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各种电子设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都有大量的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释放出来,形成一种电子雾。这种电子雾充斥在空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东西,它容易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头痛、失眠、健忘等各种不良症状。电脑中的“隐形杀手”到底有多少,现在仍说不准。(摘自《百科知识》)
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论据,错误的一项是:

A.生产与电脑相关的元件,对生产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即使是使用的水也有特殊标准。
B.生产与电脑所需的燃料质量要求高,而且消耗的燃料非常多。
C.生产电脑显示器、印刷电路、塑料机壳等配件时,使用了大量石棉、砷、汞、铅放射性物质和含溴防火材料等有毒物质。
D.打印机、显示器等电脑配件在工作时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电脑的生产流程、电脑生产工艺所需的材料、电脑工作和报废后的情况看,一台电脑实际上就是一枚生态炸弹。
B.焚烧、深埋、回收是处理垃圾的常用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处理电脑垃圾。
C.只要电脑工作温度升高时,材料中的有毒物质就会散发到大气中,损害我们的健康。
D.所有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均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电子雾充斥空间,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产一台17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电脑所消耗的资源,要比平均生产一台普通电脑所消耗的资源少。
B.生产一台电脑所需的燃料,比生产一台汽车所需的燃料还要多。
C.处理电脑垃圾,关键是防止其中的有毒物质渗透出来危害环境,其难度比处理普通生产垃圾大得多,危险得多。
D.如果政府部门制定新标准,新法规来规范电脑生产厂家主动回收报废电脑,将大大减少电脑产品的危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

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2.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3.

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简谈玉文化的价值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是财富的一种炫示。玉器是一种殓葬品。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日趋完善。玉器也是一种吉祥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玉器更是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其国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玉器还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也就成为了一切美的事物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中国人的血脉,是有七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中国玉器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出土的玉器是距今1.2万年的辽宁海城县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的三件绿色蛇纹石制作的砍斫器。玉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史同步。中国的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其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审美趋向。“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社会风貌最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选自2007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面关于中国玉器“文化内涵”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中国玉器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体系,其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既是殓葬品,又是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B.中国玉器是玉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文化内涵很丰富,它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是财富的炫示,又是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
C.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它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是财富的炫示,并且又属于殓葬品、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D.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演变过程中,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它以殓葬品而作为财富的炫示,也是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统治者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密切相关。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很多,因而“玉”也就成为了美好事物的象征。
C.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
D.玉器质感温润细腻,色感纯洁无暇,音感清脆悦耳,能够让佩戴者倍感体贴,观赏者净化心灵,聆听者涤荡胸怀。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可见玉器是玉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玉器的文化内涵就是玉器的“人工之美”即社会美。
B.中华民族一直都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表明我们民族一致认同“玉”的文化内涵。
C.玉器的神秘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产生了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美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玉的喜爱、崇敬的情感。
D.辽宁海城县小孤山出土的三件砍斫器侧重突出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玉器表现出的多种美学要素则侧重于玉器的艺术价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