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
今年的世界建筑界最高奖、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奖“毫无预兆”地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这也是中国籍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一奖项。
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王澍:“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并具有世界性的建筑。”王澍却坚称自己是个文人,建筑设计只是情趣所在。
和王澍交流时,时常会让人出现错位的感觉,分不清他究竟是建筑师,是文人,或者只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他的思想无限发散且自由。这种自由,从王澍的青少年时代贯穿至今。
王澍的父亲在文工团拉小提琴,闲时喜欢做木工活。母亲是名图书管理员。“这是最让我觉得幸运的事”王澍说。上世纪70年代初,大部分人对图书馆还没什么概念,10岁的王澍已把国内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看了个遍。“那时候的图书馆是空的,看书的只有我一个人。慢慢地我便和同龄人产生一种疏远感,觉得旁边的小朋友都很幼稚。”王澍笑着说。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王澍疯狂练习书法。直到大学去了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为东南大学),午休时分,其他同学都睡了,他还在练字,看上去是个“很孤独的身影”。“我会临一本字帖,一临几十年。我觉得没有达到原字帖的精神高度,就继续练习。很笨很笨的人才会这么做。”
大学二年级,王澍更是“古怪”起来。他读各种书,尤其喜欢读古书,整天像关公一样捧着《春秋》在读;在很多人对西方建筑风格推崇备至的时候,王澍迷上了中国画,他认为中国画“是一种哲学性的绘画,描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当同学们在课堂里拼命学习时,他却独自背着包,循着沈从文《湘行散记》提及的每个地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旅行,一走就是3个月。
那时,他还做了一件震撼校园的事。“因为觉得作业总是画商业效果图‘太假’,我便带了三五个同学和教授谈判。”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成立70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开禁,同意学生的作业可以选择自由的表达方式。
在正式跨入建筑领域后,王澍坚决抛开流行的西方建筑学标准,坚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王澍说,他厌恶所有高大威武的标志性建筑,他所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骨子里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弱势群体,象山校区可以看成是一个弱势群体以某种自信的方式发起挑战。”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的代表作之一,造价只有同样规模工程的一半。设计方案时,王澍对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你定这么低的造价标准,还要求达到国际水准,这些我都能做到。我只有一个要求,彻底的自由。” 2007年,象山校区工程完成,裹挟在一片农田里的那些建筑,墙面都不抹灰,院子只造3面墙。“我想恢复一种带有中国传统书院气息的大学。那种书院没有入学考试,没有毕业考试,随时可以进来,随时可以出去,就像孔子教他的那群弟子。有点理想主义,但它奠定了象山校区的基本气质。”
如果说象山校区是王澍在彻底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那宁波历史博物馆便是“被摔打、磨炼出来的”。
2006年,王澍接到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工作。“我到现场去考察,给我的是一个完全被拆平的地方,它和周围所有的东西失去了联系,就像写文章一样,没有上下文,我无从下笔。”王澍尝试着把自己扔在那个空旷的场地之中,想象着如何造一个建筑,并且让这个建筑能够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就像是一棵树一样,它种在这里,能够成活,是需要有理由的。”环绕四周的是新区,王澍却想到了带有厚重历史感的瓦片墙,他从建造新区拆掉的近30个村庄里,回收了600多万块废砖旧瓦,把超过40种不同尺寸、来自不同年代的旧瓦片,作为建造博物馆的原材料。
宁波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原定每天3000人的参观规模,却连续3个月都人数破万,当记者问及为何能吸引那么多关注时,王澍说:“有几个法国的朋友,去宁波看我的作品,顺便到城里转了转,我问他们对宁波有什么印象,他们说整个城市是没有回忆的,而去看我的作品的人,都是去寻找回忆的。那次我在博物馆,听见有人指着墙壁说,‘这块砖特别像我们家原来那个院墙上的’,我认为这种记忆特别重要,它代表着真正的人类生活的历史。”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奖颁给王澍,是因为他的代表作象山校区的设计坚守了中国传统,扎根于历史背景,是永不过时并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
B.10岁时的王澍经常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图书馆看书,慢慢地便和同龄人产生一种疏远感,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 |
C.读古书,迷中国画,游走湘西,既体现了王澍始终坚守的自由精神,也为他日后的建筑设计奠定了基础。 |
D.上学期间王澍因为不满于专业课中的作业总是带有商业化色彩,难以符合创作者的个人意图,所以与校方交涉,最终他被允许可以选择自由的表达方式完成作业。 |
E、本文通过对王澍的成长经历及其建筑成就的叙述,着力刻画了一位勤奋、博学、崇尚自由的建筑大师形象。纵观全文,王澍对建筑设计有哪些独到的主张?
王澍在建筑领域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笔者说,“分不清他究竟是建筑师,是文人,或者只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丁香结
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立觉得她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须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文/宗璞)分析第①节划线的句子,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第①②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丁香花的?联系第⑥节划线的句子,说说作者的用意。
说说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的作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飞翔的燕子
冰 春
我家窗外,不见绿阴,是高楼包围中遗留的一片灰扑扑的低矮的瓦房,使我得以望见一片天空,望见它的晴朗阴沉,星月风雨。当然,也得时常紧闭窗户,看那几根烟囱中逃窜出来的煤烟,如何张扬肆虐。
奇怪的是,燕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飞翔而至,像朋友似的呢喃问候。
一个暴雨来临前的黄昏,空中沉闷难耐。窗外的煤烟终于消失了,我可以打开窗子了,可以享受一番自然的抚摸了。就在打开窗子的时候,我的眼睛明亮起来——两只燕子,正在窗外阴沉的天空下盘旋飞翔。那白色的肚皮,似闪电,昭示着一种高洁;那划破阴沉的长空的翅膀,透剔着搏击的力量;那如剪刀般张开的羽尾呵,剪出飞翔的希望。
久违了,我亲爱的朋友!我亲爱的燕了!那些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那些少时见过的在空中的电线上纺织音符的燕子,那些春天在草丛中绿树林呢喃的燕子,早已成了过眼烟云,真真切切远离我们了。今天,这欢乐的,时而俯冲,时而奋飞,倏忽不见影踪,突然又再现在眼前的呼唤暴雨来临的燕子,让我这城中村夫,忧郁尽褪,灵魂随之飞翔。
我打开所有的窗户,希望燕子疲惫的时候,飞进来歇一歇。但燕子终无此意,在进飞至窗前,又昂然而去,它们有自己的天空,在天空中,塑造着飞翔的灵魂。
在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我梦见了好多飞翔的燕子。
以后,在这个尽管没有“绿水绕人家”,而是乌烟熏人的境地,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日出日落,不知为什么,我家窗外,总有两只燕子在飞翔——直到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想,也许是我们的生活中昆虫太多的缘故吧,燕子终究要出现的。
不知什么时候,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我喜欢独处。心灵在静寂中用眼睛去感悟春夏秋冬。在这个潮湿闷热的夏季,飞翔而至的燕,无疑让灵魂开满了春天般的阳光。
(选自《光明日报》1997年11月15日)第一段中“这样的环境”具体指什么?(不超过15个字)
作者称呼燕子为“亲爱的朋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四段末“灵魂随之飞翔”和第五段末“飞翔的灵魂”,二者含义是否相同?请回答并说出理由。
倒数第二段末句“也许是我们的生活中昆虫太多的缘故吧,燕子终究要出现的”,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不超过40字)
下面对本文的鉴赏,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善于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蕴藉的。 |
B.本文的燕子是象征积极向上奋斗不息的力量,它成为作者视野中优美亮丽的风景。 |
C.本文反映作者的心情是乐观开朗的,作者也像燕子一样“灵魂开满了春天般的阳光”。 |
D.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写自然界的燕子,捕捉昆虫的燕子;暗线写奋进执著的斗士,勇斗邪恶装点春天的精灵。 |
E.本文寓情于景,景中显情,语言优美,很多语句化实为虚,更富有诗的韵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一)与颐和园只一路之隔,还有一座园子,也极大,极美,且又极静。她的正式名字叫中共中央党校,但我心里叫她马列公园。
(二)说是公园,是因为她有山,有水,有湖,有亭,有桥,有榭。但最多的是花,草,树。这里的花从春到秋是连续不断的。花之外便是草,一色碧绿铺满除却房和路的各处。草地上有树,杨可参天,柳拂人面,松柏、银杏、古槐及核桃、柿子等果木,或随路延伸,或依山起伏,或在湖畔水边成林,总之是一海的绿一直溢到园子的外面。
(三)这绿色波涛间屹立着两座岛,就是门前的主楼和广场的礼堂。主楼是用一色青石起座,直上七层。礼堂则一色黄砖,中高三层,两翼平展,全用拱顶,敞亮大方。主楼与礼堂外便是散布于园中各处的楼,都不高,大多是三层,就更被埋在绿阴之中,像是海面上时隐时现的礁岩。楼中间的路其实是看不见的,你只要找到一行白杨,一行垂柳,或一行白腊,一行银杏,你便知道这下面必藏着一条路了。
(四)到这里学习的人都是来自紧张的第一线,难得有这样一个环境对过去作一番反思。因此,在园子里散步便是最好的享受。每当我在园子里头发触着轻柔的柳丝,或仰面感慨白杨的伟岸时,我就想起,我们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候,将树砍了,锅砸了去炼钢,“左”得多么可笑,那是建国后我们摔的第一个大跟头啊。第二个当然是“文化大革命”了。我默默地徘徊在主楼下,抚摩着那凸凹不平的青色石面,这个屹立的巨人曾经历了多少风和雨!至今两侧漂亮的墙面上还依稀可见“文革”标语的痕迹。那是一个除红色以外什么都不要的时代啊,连自然界的绿树花草都要砍光拔尽的,我们这些人都是从那个红海洋中走出来的,痛定思痛,现在终于走到这一片绿阴中来了。
(五)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大动之后必有大静。革命需要刀枪剑火,需要流血流汗,但更需要理论,更需要思考。革命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安静,安静不能没有绿阴。春天,当大地还没有苏软自己冻僵的身子,园子里的垂柳便在河边、楼旁似有似无地描出一条条绿线,(甲)。夏日,暑热蒸腾,沿着几条主要的路,白杨挺起伟岸的身躯,筑起一道道绿墙,如墨如黛,(乙)。但最耐人寻味的是松柏的绿了。当秋阳中落叶树只剩下一片静劲的疏枝时,油松、雪松、龙柏、冷杉等便一起收紧它们的针叶,仿佛这园子里四季的绿色都收在了它们身上,在秋的萧疏与冬的料峭中显出一种刚毅的气质。特别是主楼后面广场上的那一片翠柏,它们盘地而起,每一棵都如塔如钟,贮满沉思,然后又渐渐收拢枝叶,束成一长矛似的尖顶,带着一种神圣的启示直向云天刺去。(丙)。我想到马克思的在天之灵,可知道他的伟大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可知道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艰苦与不易?这时隔着树林,透过这层肃穆的绿,再看主楼那庄严的青,更感到路虽漫漫兮,我们终将胜利。
(六)多么美丽的园子啊,一片圣洁的绿海里藏着一块红色的理论阵地,这大约正是辩证的统一。文章在第一段末写到“我心里叫她马列公园”,并具体地写出了“马列公园”的特点。
①“公园”的主要色彩,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应该是;
②给这一公园冠以“马列”之名的理由是
。这篇散文中①第四段开头一句中所说的“反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②第五段中的哪一句话与“反思”的内容遥相呼应?
①主要内容是
。
②那一句话是。下面三个句子,是分别从第五段中“甲”“乙”“丙”处抽取出来的,如果要还原的话,应该怎样安排?并具体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a.我一到树下时便真的做着天上之想了
b.这时你在树下漫步会感到沉稳坚实
c.指示着理想,预告着生机
安排的结果是:甲——();乙——();丙——()。(只需填入句子的序号)
安排的理由是: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二段,先总说“公园”的景物众多,再集中笔力写花草树木,这样可以突出“公园”宏大壮美、生机勃勃的特点。 |
B.文章第三段,既写出了“公园”内建筑物的庄重朴质,又写出了“公园”内各种树木的婆娑婀娜,多姿多彩。 |
C.文章第五段,把写景、抒情、说理交融为一体,既深化了上文的内容,又使全文在结构上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 |
D.文章在语言上力求新颖,繁简适宜,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形成了特有的韵律和魅力。 |
E.文章对中共中央党校从美和哲理两个方面展开具体描绘,意在表现“党校”的人情味,展示出马列主义的“新形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深秋书简
北京城最值得留连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脉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带。这时候乘坐汽车在八达岭以北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就呈现出不断变换画面的自然景观。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个个都活蹦乱跳,都有生命。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鸡毛状,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飘荡。坐在车里的人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带着淡淡的伤感:“好个秋天呀,怎么如此仓促,还没把你看够就要走了呢?”时序已进11月,难免会生发出这种眷恋的伤感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之所以发生,倒不是由于经历了太久的夏季单调绿色的浸泡,也不仅是由于秋阳下大自然呈现出来的美丽色彩和对于温暖秋季的眷恋,而是因为眼前的和谐与美实在令人销魂,在于这些似乎未曾见过的灿烂色彩是如此丰满、充足,它们在特定的角度里因阳光的照射而扩散出来的乡土情调和文学韵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浓烈。因此说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说秋天是色彩错杂光影幻动的世界就都远远不够了。为什么呢?因为生命才是最可宝贵的,没有生命的世界总是僵死的。我们说某人画得好,那是因为他的画有灵气,而所谓灵气也就是生命。秋天并非平静如水,秋天也非只闻虫吟。秋天是炽烈的、喧闹的、跳动的。生命在这个季节唱出了它的全部美丽,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愈是接近秋与冬的交界处,生命愈是顽强地表现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里面挤进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颜色、一种声音或一份韵味,就像一位老画师在他的晚年把毕生功力都画到画布上去一样。
请看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吧。白杨树已经老了,虽然树叶开始脱落,有的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枝桠毕露,依然昂首向天。这白杨树生性倔强,就连它掉在地上的叶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干枯了残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翘出坚硬的不规则形状,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黄色的看似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碱。
在金色的秋天的阳光下,坐在车里的人们心头颤动了,即将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们沉默无语,都沉入对于生命的伟大力量的赞叹。蓝天、白云,近处的白杨、远山的红树、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杂树乱草,车子真好像驰进印象派画家的油画里来了。色彩是如此调和,画面是如此丰满,汽车的发动机醉意朦胧地哼着,人们都不说话,好像也醉了,好像这一切,山、石、林、树、人,以及钢铁制成的车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现,都在使自己成为这些风景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组成部分。于是车子里的人们开始坐不住了,都在心里问自己,怎么住在北京城这么多年却从未见过真正的秋天,怎么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局限于楼顶碧空下盘翔的鸽群和夜晚天上被两棵枣树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苍白的月亮了呢?
原来在北京的一角,在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没有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带,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得提起的山区,竟然蕴藏着北京的秋天,蕴藏着秋色之美的真髓!
(选自《光明日报》)理解加横线的句子。
(1)“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马奈”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意思是。
(2)“那金黄色的看似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碱。”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事实上本文也写了很多),为什么第二段还要重点写公路两边的白杨呢?
答:。“这些似乎未曾见过灿烂色彩是如此丰富、充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说这些色彩“似乎未曾见过”?
答:。蕴藏着秋色之美的真髓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描绘的是京郊山野的秋色,更是作者对秋色、对生命的感悟。 |
B.第二段写杨树,作者将它们人格化,表达了对杨树顽强生命的赞美。 |
C.第三段点明北京的秋天的特征是鸽群、枣树、星星、月亮。 |
D.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
E.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描绘老北京秋天的民俗风情画,本文描绘的是八达岭以北的秋天的风景写生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我非画家
冯骥才
近日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友人问我,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绘画,并度过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文革剧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入了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难。
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伺—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祥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文学的思维也包含着绘画的思维。
丈学的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足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丈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文学给予我画的,只是更凝聚的境界,更自由的联想,还有文学的本质要求:不重复。
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
在一种艺术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称之为:感觉疲劳:自己创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缚自己:与之疏远一段时间,相隔一段距离,反而能更好地感觉它;艺术的表现欲望,压抑它反倒能成全它。这样,每每写乏了,开砚捉笔,展纸于案,皎白的一张纸上好似布满神经,锋毫触之,敏感异常,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这才是绘画的最佳状态。放笔纵墨,久抑心中的形象便化作有情感、有呼吸、有灵性的生命,活脱脱呈现出来。
艺术,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
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
至于画风画法,欲言无多,一任自然而已。风格是一种气质,或是一种生命状态,风格无法追求,只有听任生命气质的充分发挥。若以技法立风格,匠也。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
我笑而不答。画家这两个字,对于绘画本身无从帮助。第1自然段“先前那样随心所欲”具体指什么?(4分)
答:第5自然段中写道,“画非画,文非文”,在作者心目中,(1)这“画”是,(2)这“文”是。(3)文中又写道,“画同文,文亦画”,作者的意思是说(6分)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我笑而不答”。到底作者愿意什么?为什么?(4分)
答: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说“我非画家”,是由于他已离开绘画而步入了文坛。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比绘画大。 |
B.”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是说这心中的“画”,是完成了绘画创作的全部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
C.本文语言流畅,挥洒自如。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比喻、反复、排比、对偶等辞格的运用,乃至文言词语句式的调度都恰到好处。 |
D.“……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比喻艺术表现欲望受压抑时绘画的最佳状态。 |
E.本文运用比较手法纵谈绘画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和哲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