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梦想是什么——假如有中国梦的话。事实上中国是多梦的,但什么是“中国梦”,却是个困难而尴尬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愿意讨论一个使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梦想,这就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现代化梦想本身并不奇特,但落实在中国身上却成为一个沉重的梦。这个梦想本身就具有自相矛盾的性质,一方面,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在文化和精神上说,现代化就是去中国化,现代化梦想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否定,按照东方学的逻辑,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另一方面,现代化梦想又是百年来几乎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按照中国的“民心所向”原则,中国人人喜欢的就是中国的梦想,而且,中国所以选择现代化梦想又是因为只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才能够反抗和摆脱西方的霸权支配,就是说,只有把中国变成西方才能够抵抗西方而重新成为中国。
  中国的现代化梦想甚至还有更复杂的性质,中国在构思“中国式的西方”时往往希望能够综合西方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而且还特别希望能够综合中西文化的优点,在这两种超级综合的原则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总是重新创作了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把中国变成西方的同时就是把“西方”改造得似是而非,貌合神离。以中国方式重新创作过的中国现代梦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能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中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概念,就不能理解中国。
  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理由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因此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变成在物质上强大的中国,这一基本要求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首要的要求。当然,“强大”不仅要求物质强大而且还要求精神强大,但在“精神强大”方面却有不同意见,许多中国人相信中国传统精神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足够好的,于是把现代化梦想局限于物质现代化;但有至少同样多的人认为需要精神的现代化,否则物质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成功发展,至少不可能被正确地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质现代化在改变社会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改变了物质水平,而是同时改变了精神风格,因为物质从来都不单纯是物质,而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风格,一种迷恋物质生活的精神,于是,由物质直接扶植的现代化精神就比传统精神更有力量,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精神的不利地位,以至于中国传统在谋生存的时候也要去迎合西方的观念。
关于中国的现代化的梦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
B.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
C.现代化梦想是百年来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D.中国现代化梦想的意义在于反抗和摆脱西方的霸权支配。

中国人在实践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

A.综合西方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 B.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C.把中国变得非中非西。 D.现成的模式可供选用。

下列各项属于作者观点的是

A.中国的现代化不利于中国传统精神的生存发展。
B.中国传统精神虽好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
C.中国的现代化梦想主要是要求物质现代化。
D.没有精神的现代化,就没有物质的现代化。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要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寒食节期间禁火,禁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溢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屣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到沂水沐浴吹风。”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这样,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样放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孔子、潘尼、王羲之都在修禊、郊游宴饮中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先后论,三个节日则是:上巳、清明、寒食。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请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卡这一人物形象特点。(4分)
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6分)
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6分)
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演尽沧桑于是之
田本相
①几年了,总想为于是之同志写一篇文字,以表达我对他的尊敬;在戏剧界我有一些朋友,但是还没有哪一个人,像他那样,让我如此牵肠挂肚,如此敬重。我总是念记着这个文债。
②许多人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但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他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写下了大量的优美散文。为塑造话剧《茶馆》里的主人公,他曾经写了一篇人物传记《王利发小传》,看过此文的一位文学批评家说,他刻画人物简直入木三分,并且深得老舍先生文韵;他对中国历代的诗论、画论了熟于心,不仅写得一手好书法,而且能巧妙地将这些心得化作戏剧人物的精神内涵,因此他所创造的人物总是匠心独运,光彩别具。
③他在扮演话剧《洋麻将》中的主人公一魏勒时,曾经做过这样的笔记:
④“魏勒也是先伤腿后拄拐的。”
⑤“各种情境下的走路、摇头、脸的抽搐都要练。”
⑥戏剧中老迈年高的魏勒身上,既有沧桑已逝的嗟叹,也有我心不甘的倔强,于是之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形体表现,把这个人物演得好极了!
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中的于是之从来不演戏,我的意思是说,他不矫饰,不做作,不设防,而是相当坦荡,平和,自然,本色。他对人恭恭敬敬,那是他谦逊、质朴、与人为善的天性,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平易近人;他做事小心谨慎,并不是害怕承担责任,而是出于重然诺、求完美的心性。在于是之身上绝看不到一点点的张扬。甚至于你在街上碰上了于是之,你会认为他是北京胡同里走出来的一位慈祥老人,而看不出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艺术家。但是。一旦到了舞台上,大幕徐徐拉开,四周一片黑暗,明亮的光照在他的脸上、身上,他的生命便立刻进入一个神奇的时空,充满了喷涌的激情、表达的欢畅、体验的感动和心灵的幢憬。他原本平常的身躯,也仿佛正沐浴着神圣的光,散发着饱满的生机,充满了令人震慑的魔力。
⑧1992年7月,正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40周年,为了表示庆祝并答谢观众,剧院决定用原班人马,按照老导演焦菊隐先生的执导方式,演出老舍先生的名剧、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茶馆》。这一次的《茶馆》演出,将是北京人艺以于是之为代表的老一代演员的告别演出了。于是之已是年迈体弱,舞台上,青年王利发的脚步还会那么飒爽吗?凄凉地撒纸钱的王利发还会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痛吗?
⑨演出开始了,剧场安静极了,观众席仿佛是一潭深深的湖水,吸纳了所有的光热,却波澜不惊。台上的老艺术家们渐入佳境,一切都妙趣天成,一切都韵味无穷,一切都炉火纯青。
⑩演着演着,于是之心中悚然一惊:排演了无数遍的《茶馆》,熟得不能再熟的台词,竟然使他卡壳了,要不是蓝天野躅熟地把他忘了的词接续过去,他简直就不知道怎么好了。这场演出结束后他曾经说过:“过去我演戏觉得过瘾,现在我觉得害怕了。”
○11但是,观众依然狂热地喜欢王利发,于是之略显迟缓、迂阔的表演,他本色的苍老、沉郁,都好像更增添了角色的沧桑感,更显示了命运的厉齿对无辜生命的摧残。人们就这样不自觉地,把对于是之的爱、对老掌柜的怜,异常和谐地融在了一起。
○12掌声,那是雷鸣般的掌声,从静寂的观众席间突然涌起。掌声和鲜花对于演员来说本不是稀罕事。但是这一次他却觉得珍贵无比。突然,台上上采了几个小青年,他们手里擎着一个现场刚刚做成的条幅,上面写着他们对演出真挚的赞誉——“戏剧魂”。台下的观众在狂呼:“于是之!于是之!”“再会了,于老师!”
○13于是之的眼眶湿润了,他接过观众递到面前的签字本,端端正正地写一行字“感谢观众的宽容。于是之。”泪,流过他的脸颊,混杂着他对观众深深的感激,混杂着他告别舞台时沉重的失意,也混杂着岁月蹉跎、苍生苦短的感慨……
○14我想,曹禺先生曾经为于是之题过的一首偈语一样的诗,该是最能概括他一生为人为艺的奥秘吧:
○15初入殿堂,但求平正。既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生。往复追寻,渐悟妙境。思虑通审,志气和平。风规自远,才见天心。求艺无艰。可胜言哉!
(《传记文学》2003年第5期有删节)
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于是之是一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这要得益于他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因此,如果不是他曾写过《王利发小传》,也就不会有舞台上那个为观众所喜爱的王利发。
B.在扮演话剧《洋麻将》中的主人公魏勒时,于是之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形体表现,把这个人物演到了极致。他所做的笔记,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
C.第十段中,于是之说他现在演戏觉得害怕了,语意上既自责又自谦,自责于辜负了观众对自己的期望,自谦于艺术上虽已炉火纯青却毫不张扬。
D.第十二段中,于是之之所以觉得这一次的掌声与鲜花珍贵无比,是因为他认识到,虽然此次舞台上的表演有瑕疵,但观众仍把掌声与鲜花送给自己,这里蕴涵着观众对自己表演缺陷的包容。

E.传文结尾处引用曹禺先生为于是之所题的诗,诠释了于是之的从艺之路,赞扬了他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精神,同时,也巧妙地总结全文。
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生活中和舞台上的于是之。
本文用近一半篇幅(由⑧到⑩自然段),记述了北京人艺以于是之为代表的老一代演员们的告别演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是否赞同这句话,请结合于是之的从艺经历或你的自身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人的坚持
余显斌
我17岁时,他19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
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小镇,我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含羞带娇,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开放在临水的一个商铺里,经营着一爿小店。于是,教学之余,我就会钻进小店,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也经营起小店的生意。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学。白天教书。晚上写作,稿子一篇篇发出,文章一篇篇见报,成了县里有名的文人。
生活,不会总是直线,有时,也会弯曲。
不久,他调走了,一床被子,一箱书籍,到了一个偏僻的山里学校任教。那地方,我去过一次,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白屋粉墙,“只堪图画不堪行”。他仍然教书,写文章,游山玩水,过着古代文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依然在小镇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调回来时,已经是几年后了。回到小镇,他依然是一箱书,后面,是他的妻子,一个眉眼如画的少妇。他没有多大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鼻粱上多了一副眼镜,身上的书卷气更浓了一些。而我,领着一份教师的薪水的同时,已经拥有一个不小的商店。
我们后来的分别,则是由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
市重点中学,离我们学校二百多里。既然是重点中学,毫无疑问,无论是资源还是教师福利,都远远优于普通中学。
教师不是圣人,我不是,他也不是。我们都加入到应聘的队伍中。
当时,他信心十足:他是市里有名的文化人,又是市政协委员。应聘被招。非他莫属。
大家也都这样想。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同去的几个人都应聘成功了,而他,却落聘了。
他很沮丧,也很惭愧,一直到第二年招聘,为鼓励他再次应聘,我才揭穿了谜底:“现在的招聘,谁看才?都是看‘财’。”我把财字咬得很重,提醒他。
他听了,愣了一会儿,然后坚决拒绝了我的好意:“人,总得有个道德底线。做教师的都这样,怎样面对学生?”我苦笑,十几年过去了,他仍是校园里当年那个青葱的青年;而我,已成熟老辣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认了。
生活,总是这样,让人无奈地改变,又让人反躬自省,难以心安。
带高三的那年,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天,学校领导找来我,特意告诉我:上学年,他在普中带高三,带得很好。他的班上,除一部分考上大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复读生。
今年,他担当着复读生的班主任。
领导的意图,明显不过——把那些复读生挖过来。
我虽觉得这样做不地道,但也无奈,还是去了。
以我的鬼精明,挖他的墙脚,还不是易如反掌。几天暗地里活动,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答应跟我走。大家大概都觉得不好意思和他说吧,商量的结果是先走。然后再给他打电话,告诉实情。
走的时候,是个雨天,我特意雇来一辆公交车。
我们准备走时,他来了,打一把伞,来送行。
一切,都在他眼底。
我站在那儿,红着脸,很惭愧。
学生们也低着头。
他笑笑,很豁达,说:“去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时你们的发展有利,就去吧。不过,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失望。”
他的眼圈红了,孩子们的眼圈也红了。
然后,他走近我,拍拍我的肩:“弦子都交给你了,一路注意啊!”
车子走了好远,回过头来,看见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
有个学生说:“我们的老师真可怜!”一句话,车里响起了一片啜泣声。那一刻,我的眼圈也红了,为他,为我,也为了孩子的话。
(选自《当代青年》2009年9期)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两个人有着相同的起点,相似的经历,但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同的遭遇,这源于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
B.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与诗书、田园为伴,乐情山水,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C.一个最有希望应聘成功的人却落聘了,小说借此批判了选用人员只看“财”不看“才”,以致良莠不分的社会现象。
D.因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挖墙脚一事,把小说情节进一步向前推进,学生的一句“我们老师真可怜”,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阵心灵伤痛,也会让读者陷入深思。

E.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叙事简洁明了,于平易朴素的叙事、描写中浸透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并在对比中凸显了一个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
小说的倒数第2段,写到“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此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题目为“一个人的坚持”有人认为这种坚持很可贵,有人认为这种坚持不值得,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是创造形象。审美形象一方面应能深刻地体现生活的本质和内蕴,另一方面必须具有通常所谓的形象性。然而徒有形象性并不能成为艺术。例如动物教科书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都有详尽的文字描述,甚至还配以精确的图形,但是它们不动人,没有人会把它们当成艺术欣赏的对象。相反,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虽寥寥数笔,却神采飞扬,被人们公认为审美精品。究其原因,是由于前者只存在非艺术的认识价值,后者于对象世界的把握和反映则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我国古人多有论及。《毛诗序》说诗是“情动于中而彤于言”,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刘勰赞许风雅的作者“吟咏性情”、“为情而造文”。在西欧,巴尔扎克说他的小说是“以热情为元素”,列夫·托尔斯泰更是把情感性提到文学本体的地位,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不仅表现情感也表现思想。西方现代一些美学流派,如科林伍德的自我表现说、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论,都视情感为艺术之根本。我国作家孙犁说:“在创作上,不能吝惜情感。情感付出的越多,收回来的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创造不只是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属情感评价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人是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活动的有生命、有情欲、有目的的存在物,他的业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等,与当下面临的事物之间发生的不只是认识一反映关系,还有价值一评价关系。所谓价值—评价关系,就是意义关系。例如,当我们说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时,这无疑是种认识或反映,而指出水为人的生存所必需则属于评价,属于价值意义的判断。对价值意义的切身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反应谓之情感,发生这种切身体验的心理反应过程就是情感过程。
在我们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这一原则时,应该明确,它虽然与科学有别,却不是脱离认识的单纯的情感或情绪的表现,而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真理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具体说,在文学创造中,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在这里,认识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两者水乳交融。没有情感的认识是科学的认识,徒有情感而无认识为依凭也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下列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是文学创造的特征,对对象世界的反映和把握如果能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便
可能使客观的事物形象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许多文学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他们大都认为情感是文学艺术创
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有的甚至把它视为艺术的根本。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是说情感是文学创造的前提条件,托尔斯
泰更是认为情感性是文学的本体。
D.文学创造不只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又等同于情感

评价活动,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情感特征是文学创造的基本特征之一。
下列对情感和认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和情感是文学创造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即文学创造不仅是对社会的认识。同时还包含了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B.认识和情感是对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认识是对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的反映,而情感则是主观的。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认识必须饱含情感,情感也需要渗透着认识,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
D.文学创造需要认识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单纯的认识与空洞的情感,都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动物教科书中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等详尽的文字描述融人情感,就会使这些动物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古今中外的文学创造实践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无情感便无文学,无真情感也不会有真文学。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所以只要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饱含激情,就会获得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D.情感是一种切身的体验,但并非所有的文学创造都能切身体验,诸如,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和那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创造过程中就不需要作家的任何体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