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川流不息(川:名词作状语,像河水一样)
B.风驰电掣(风、电:名词作状语,像风、电一样)
C.不胫而走(胫:名词作动词,长腿)
D.打草惊蛇(惊:惊吓,名词用做动词)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关联词语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①,硁硁然小人②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论语·子路》)
  [注]①果:果断,坚决。②硁硁然小人:硁硁然,这里指像石块一样坚固的样子。小人,器量小的人。
用自己的话概括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理想的“士”? 并简要分析孔子怎样看待“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对下列句子中相应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甫晨起,即科头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间: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诟诟:责骂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获取。

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焉: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以:竹床一,坐以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且: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臣死且不避
D.之:余怅然久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翻译下面的句子。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注] ①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小吏,侍高祖侍:侍奉
B.子孙有过失,不谯让谯让:呵责
C.虽齐鲁诸儒质行质行:质疑(他的)行为
D.是以上乃亲尊礼之尊礼:尊敬

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万石君“恭谨无与比”的一组是(3分)
①号奋为万石君。
②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
③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④乃谢罢庆。
⑤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⑥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石君出身低微,当时家中亲人也只有失明的母亲和姐姐了。但是因为性格的恭敬谨严无人能比,虽无什么才能却被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仆。
B.无论是归老居家后的自己,还是对自己的子孙,万石君都严格要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小心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
C.文章暴露出朝臣外为恭谨而实际内心特别惶恐的心理状态,写了马字少了一笔就惊呼“上谴,死矣”,问车前有几匹马,还要一一挨着数才敢说六匹。这样写人们的恭谨,也是对残酷现实的揭露。
D.司马迁认为石奋虽不善言谈,但却敏于行事。因此他的教化不苛刻而成功。他值得称为是行为忠厚的君子长者。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⑵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皇甫绩,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绩三岁孤,外祖韦孝宽鞠养。尝诸外兄弈棋,孝宽以其惰业,督以严训,愍绩孤幼,特舍之。绩叹曰:“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躬励己,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三十。孝宽闻而对之流涕。于是精心好学,略涉经史。
周武帝为鲁公时,为侍读。武帝尝避暑云阳宫,时宣帝为太子监国。卫剌王作乱,城门已闭,百僚多有遁者。绩闻难赴之,于玄武门遇皇太子,太子下楼执绩手,悲喜交集。乱定,帝闻而嘉之,迁小宫尹。
隋开皇元年,出为豫州刺史,寻拜都官尚书。后数载,转晋州刺史,将之官,稽首而言曰:“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犯难以报国恩。今伪陈尚存,臣度之,有三可灭。”上问其故,绩答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戎行,展丝发之效。”文帝嘉其壮志,劳而遣之。及陈平,拜苏州刺史。
高智慧等作乱江南,州民顾子元发兵应之,因以攻绩,相持八旬。子元素感绩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绩子元书曰:“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金陵百姓,死而复生,吴、会臣民,白骨还肉。唯当怀音感德,行歌击壤,岂宜自同吠主,翻成反噬。卿非吾民,何须酒礼?吾是隋将,何容外交?易子析骸,未能相告,况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堑,坐待强援,绰有余力。何劳踵轻敝之俗,虚伪之辞,欲阻诚臣之心,徒惑骁雄之志。以此见期,必不可得。卿宜善思活路,晓谕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远。”子元得书,于城下顿首陈谢。杨素援兵至,合击破之。拜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俄病乞骸骨,诏征还京,赐以御药,中使相望,问不绝。卒于家,时年五十二。
(《隋书·皇甫绩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躬励己克:克制
B.周武帝为鲁公时,为侍读引:推荐
C.臣请戎行预:参加
D.问不绝顾:照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绩三岁孤坐待强援
B.臣度之俄病乞骸骨
C.外祖韦孝宽鞠养虚伪之辞
D.尝诸外兄弈棋绩子元书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B.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C.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D.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绩很小就失去了父亲,由他的外祖父韦孝宽抚育他。韦孝宽虽然很严厉,可是对皇甫绩因下棋而耽误学业没有过多指责。
B.卫剌王作乱的时候,皇甫绩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逃走,反而奋勇赴难,因此受到文帝的嘉奖。
C.皇甫绩在隋朝曾历任豫州刺史、都官尚书、晋州刺史、苏州刺史,后来在打败叛军后又出任信州总管和十二州诸军事之职。
D.顾子元一向感激皇甫绩的恩典,在两军相持之时,送上酒肉。后来在收阅皇甫绩书信后,在城下向皇甫绩谢罪。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犯难以报国恩。
② 文帝嘉其壮志,劳而遣之。
从文章中找出两个能体现皇甫绩“忠于皇室”的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其德畜:培养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也繇:原由
C.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
D.以朕之志焉耳著:完成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考行事。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断之邪正。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得其要。君子博学日参乎己。
D.简而周事。今吾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下列各选项中全都直接表现宋神宗看法的一项是()
①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②《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③周积衰,王室微……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④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⑤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⑥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2)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3)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