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9分,每小题3分)
邝埜(Kuàng Yě),字孟质,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埜廉视。众谓将起大狱,埜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十六年有言秦民群聚谋不轨者,擢埜陕西按察副使,敕以便宜调兵剿捕。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宣德四年振关中饥。在陕久,刑政清简。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正统十年进尚书。旧例诸卫自百户以下当代者,必就试京师,道远无资者,终身不得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瓦剌也先势盛,埜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诏下,埜上疏言:“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听。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埜堕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埜曰:“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埜曰:“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振叱左右扶出。埜与佐对泣帐中。明日,师覆,埜死,年六十五。
埜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埜甚严。埜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驰书责之。埜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封还之。埜奉书跪诵,泣受教。景泰初,赠埜少保,官其子仪为主事。成化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 按:查办,追究
B.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 白:昭雪
C.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 托:假托
D.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 次:停留,驻扎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说明邝埜为百姓着想的一组
①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 ②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③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 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
⑤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⑥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倭寇进犯辽东,戍守海防的将士有一百多人违反军纪应判处死刑,幸亏邝埜察按实情,将值得同情之处禀报皇帝,这些人得到明成祖的宽恕。
B.邝埜父亲去世后,邝埜被提拔为应天府尹,到任后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
C.也先入侵中原之时皇帝御驾亲征,邝埜最初极力反对,后来为保护皇帝主动随驾出征,最后战死沙场。
D.邝埜父亲教子甚严,邝埜从政后想任命父亲为乡试考官,结果受到父亲的批评。
11.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2)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
阅读下面的课内古文选段,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B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诸侯的封地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伐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B.则修文德以来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 |
D.且在邦域之中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对文章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尖锐指出季氏的忧患在萧墙之内,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
B.孔子批评了冉有口是心非、编造借口、不说老实话的两面派态度。 |
C.季氏攻打颛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颛臾以后来攻打鲁国。 |
D.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主张以德服人,用礼乐教化人,实行仁义之政。 |
下面四副对联中不适用于孔子的一副是()
A.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 |
B.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 |
C.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 |
D.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
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
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选自《隋书·于仲文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耽:沉迷。 |
B.仲文军次蓼堤次:驻扎。 |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卒:突然。 |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薄:轻视。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
⑥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朝廷因此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译文:
(2)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译文:
(3)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译文:
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滨友之礼。
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
志力日衰,素餐无劳,实宜辞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动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本国中正。以母忧去职。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潭为庐江,延已为准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以父墓毁去官。寻除尚书郎。
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圭等屯据渚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
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逼。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剌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及甘卓讨馥,百姓奔散。甘卓尝为东海王越所捕,下令敢有匿者诛之,卓投潭而免。及此役也,卓遣人求之曰:“华侯安在?吾甘扬威使也。”谭答不知,遗绢二匹以遣之。使反,告卓。卓曰:“此华侯也。”‘复求之,谭已亡矣。后为纪瞻所荐,而为顾荣所止遏,遂数年不得调。
建兴初,元帝为命镇东军谘祭酒。谭博学多通,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名曰《辨道》,上笺进之,帝亲自览焉。转丞相军谘祭酒,领郡大中正。谭荐干宝、范珧于朝,乃上笺求退曰:“谭闻霸主远听,以求才为务;僚属量身,以审己为分。谭自登清显,出入二载,执笔无赞事之功,拾遗无补阙之绩;过在纳言,暗于举善,狂冠未宾,复乏谋策。年向七十,志力日衰,素餐无劳,实宜辞退。”不听。久之,加散骑常侍,屡以疾辞。及王敦作逆,谭疾甚,不能入省,坐免,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二》)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母忧去职忧:担忧。 | B. 出为郏令出:(官员)外调。 |
C.使反,告卓反:返回。 | D.狂寇未宾宾:归顺。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谭异而存之,遂见升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B.因法收谭,下寿阳狱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
C.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D.僚属量身,以审己为分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谭一岁时就死了父亲,由母亲养大成人,他少时勤奋好学,已表现出论辩的才华。 |
B.华谭为官司能荐贤举能,并获得了“知人”的好名声,他先后举荐过张延、干宝等人。 |
C.华谭为官体恤百姓,卓有政绩,两次升任庐江内史;又为政谨严,常因此得罪上司。 |
D.华谭学识渊博,曾因著《辩道》而得到元帝赏识,他又因职务清闲,多次提出辞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来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便饰巾①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
“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乃遗书敕子胤曰:“……但欲制坎,令容棺椁,棺归即葬,平地无坟。勿卜时日,葬无设奠,勿留墓侧,无起封树……”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家,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注]①饰巾出入:以幅巾戴头上,不加冠冕,出入朝廷。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犯无状,干暴贤者干暴:凌犯,侵扰 |
B.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置:添置,置办 |
C.之官,道经荥阳道:取道 |
D.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次:旁边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赵咨“有孝行”的一组是()
①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
②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
③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④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⑤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⑥告其故更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
A.①②④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孝行,因而州郡都推举他为孝廉。尽管他不愿接受召举,但后来又经陈奇举荐,还是出来做官了,并且不断升迁。 |
B.赵咨在强盗打劫时,怕母亲受到惊吓,先到门口迎盗,表现了他的“孝”;他做过官,可家里非常清贫,又表现了他的“廉”。 |
C.赵咨上任东海相经过荥阳时,不因为曹暠曾效法自己孝廉而停留。曹暠感到很惭愧,竟然丢下官印,追到东海,拜见赵咨后辞官回家。 |
D.赵咨因病免职,回家率子孙种田,用自己的德行让强盗惭愧,几次推让官府授职,所以越发被朝廷推重。 |
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⑵言毕奔。咨追以物与之,不及
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