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9分,每小题3分)
邝埜(Kuàng Yě),字孟质,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埜廉视。众谓将起大狱,埜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十六年有言秦民群聚谋不轨者,擢埜陕西按察副使,敕以便宜调兵剿捕。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宣德四年振关中饥。在陕久,刑政清简。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正统十年进尚书。旧例诸卫自百户以下当代者,必就试京师,道远无资者,终身不得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瓦剌也先势盛,埜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诏下,埜上疏言:“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听。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埜堕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埜曰:“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埜曰:“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振叱左右扶出。埜与佐对泣帐中。明日,师覆,埜死,年六十五。
埜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埜甚严。埜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驰书责之。埜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封还之。埜奉书跪诵,泣受教。景泰初,赠埜少保,官其子仪为主事。成化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 按:查办,追究
B.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 白:昭雪
C.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 托:假托
D.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 次:停留,驻扎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说明邝埜为百姓着想的一组
①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 ②营造北京,执役者钜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
③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 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
⑤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⑥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倭寇进犯辽东,戍守海防的将士有一百多人违反军纪应判处死刑,幸亏邝埜察按实情,将值得同情之处禀报皇帝,这些人得到明成祖的宽恕。
B.邝埜父亲去世后,邝埜被提拔为应天府尹,到任后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
C.也先入侵中原之时皇帝御驾亲征,邝埜最初极力反对,后来为保护皇帝主动随驾出征,最后战死沙场。
D.邝埜父亲教子甚严,邝埜从政后想任命父亲为乡试考官,结果受到父亲的批评。
11.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2)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奏秦王奏:进献 |
B.相如因持璧却立却:后退 |
C.负其强负:倚仗 |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逆:迎合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拜送书于庭”相同的一句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何功之有哉 |
C.其制稍异于前 |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胤,字承胤,东莱掖人,汉齐悼惠王肥之后也。美姿容,善自任遇,交结时豪,名著海岱间,士咸慕之。举贤良,辟司空掾,并不就。且天下大乱,携母欲避地辽东,路经幽州,刺史王浚留胤,表为渤海太守。浚败,转依冀州刺史邵续。续徒众寡弱,谋降于石勒。胤言于续曰:“夫田单、包胥,齐楚之小吏耳,犹能存已灭之邦,全丧败之国。今将军杖精锐之众,居全胜之城,如何坠将登之功于一篑,委忠信之人于豺狼乎!况夷戎丑类,屯结无赖,虽有犬羊之盛,终有庖宰之患,而欲托根结援,无乃殆哉!”续曰:“若如君言,计将安出?”胤曰:“琅邪王以圣德钦明,创基江左,中兴之隆可企踵而待。今为将军计者,莫若抗大顺以激义士之心,奉忠正以厉军人之志。夫机事在密,时至难违,存亡废兴,在此举矣。”续从之,乃杀异议者数人,遣使江南,朝廷嘉之。胤仍求自行,续厚遣之。
既至,元帝命为丞相参军,累迁尚书吏部郎。胤闻石季龙攻厌次,言于元帝曰:“北方镇皆没,惟余邵续而已。如使君为季龙所制,孤义士之心,阻归本之路。愚谓宜存救援。”元帝将遣救之,会续已没而止。王敦素与胤交,甚钦贵之,请为右司马。胤知敦有不臣心,枕疾不视事,以是忤敦意,出为豫章太守,辞以脚疾,诏就家授印绶。郡人莫鸿,南土豪族,因乱,杀本县令,横恣无道,百姓患之。胤至,诛鸿及诸豪右,界内肃然。咸和初,为平南军司,加散骑常侍。苏峻作乱,温峤率众而下,留胤等守溢口。事平,以勋赐爵丰城子。俄而代峤为平南将军、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假节。
胤位任转高,矜豪日甚,纵酒耽乐,不恤政事,大殖财货,商贩百万。初,胤之代峤也,远近皆为谓非选。陶侃、郗鉴咸云胤非方伯才,朝廷不从。
是时朝廷空罄,百官无禄,惟资江州运漕。而胤商旅继路,以私废公。有司奏免胤官。书始下,而胤为郭默所害,年四十九。
(选自《晋书》,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殆哉殆:危险 |
B.中兴之隆可企踵而待企:踮起 |
C.以是忤敦意忤:违背 |
D.领江州刺史、假节领:率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胤是皇家后裔,是当地的名士,有较高的志向,被朝廷征召为司马掾,他都不肯前去就职。 |
B.由于兵少势小,邵续想要投降石勒,刘胤为他分析形势并提出投降朝廷的意见,得到邵续的认可。 |
C.由于发现王敦有叛逆之心,刘胤装病不去任职右司马,因此忤逆了王敦,被调出朝廷去担任豫章太守。 |
D.代替温峤为平南将军后,刘胤的傲气也一天天厉害起来,以私废公不顾朝廷,甚至报复曾经反对他的人。 |
把上面文言文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2)如何坠将登之功于一篑,委忠信之人于豺狼乎!
(3)是时朝廷空罄,百官无禄,惟资江州运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日:“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太学,有声一时声:声望。 |
B.更数医不效效:见效。 |
C.犹虞其复用虞:担忧。 |
D.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按:根据。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②未尝出一语干进
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常能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代理殿中侍御史当天,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
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
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不肯竟学竟:竟然 |
B.毋妄言妄:狂妄 |
C.梁以此奇籍奇:使动用法,使……奇怪 |
D.皆已惮籍矣惮:畏惧 |
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项籍者,下相人也 | B.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 C.毋妄言,族矣 | D.封于项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 |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住名姓就行了 |
C.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 |
D.彼可取而代也-----他可以取而代之 |
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②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断句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第5-8题各3分,第9题10分,共22分。)
劝学(节选)《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复挺者挺:直。 | B.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
C.而闻者彰彰:清楚。 | D.假舆马者假:驾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取之于蓝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B.輮以为轮斧斤以时入山林 |
C.而见者远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风雨兴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
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 |
C.“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 |
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作者以“輮以为轮”为喻,用来论证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