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不肯竟学竟:竟然 |
B.毋妄言妄:狂妄 |
C.梁以此奇籍奇:使动用法,使……奇怪 |
D.皆已惮籍矣惮:畏惧 |
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项籍者,下相人也 | B.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 C.毋妄言,族矣 | D.封于项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 |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住名姓就行了 |
C.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 |
D.彼可取而代也-----他可以取而代之 |
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②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断句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游鯈亭记》 欧阳修
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类皆偏据一方类:大抵、大致 | B.番舶接迹而来庭 庭:庭院、院子 |
C.往往倚之为天堑 堑:壕沟 | D.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亵:轻慢、亵渎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皇上宵旰图治之功”的一组是 ( )
①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②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③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
④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⑤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
⑥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在此处建“阅江楼”,是因为这里地势雄伟壮丽,想与百姓同享游览的乐趣。 |
B.这座楼的兴建,只是皇帝用来振奋精神的,借物抒发各种感慨,寄寓使天下大治的愿望,并不只是 为了观赏长江的风景。 |
C.作者用临春阁、结绮阁、齐云楼、落星楼华美高大的楼阁转瞬之间引发人的无穷感慨为例子,讽谏 朱元璋不可贪图享乐,要处处想着国家的社稷人民。 |
D.作者认为六朝时国家以长江为天然屏障,所以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 |
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2)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3)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君列传》)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非于世固:本来 |
B.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法:效法,取法 |
C.智者作法,愚者制焉制:制约 |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举:全部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孝公既用卫鞅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 |
B.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C.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 今君乃亡赵走燕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商鞅看来,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只可与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 |
B.甘龙认为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商鞅肯定了他这一奉公守法的观点。 |
C.商鞅制定的法令很苛酷,比如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 |
D.有一个人把在立在国都市场南门的木头搬走了,当下得到五十金奖赏。商鞅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2)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列传》)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欲将吴起将:派遣 |
B.曾子薄之薄:轻视,看不起 |
C.鲁君疑之,谢吴起谢:辞退,疏远 |
D.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拔:攻取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学于曾子 /则移其民于河东 |
B.学兵法以事鲁君 /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C.起贪而好色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D.起之为将 / 均之二策 |
下面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有二心。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
B.吴起虽贪恋名声爱好女色,但带兵打仗却是他人所不能及,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 |
C.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充分表现了他对部下的关心;而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放声大哭,说明她见识浅薄不知感恩。 |
D.在吴起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国君不施恩德,即便亲近之人也会变成仇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②,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以羊易牛)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③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注】①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②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③赴愬(sù):前来申诉。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易:交易,买卖 |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爱惜,爱护 |
C.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靠近,走向 |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明白,清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B.①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②以若所为 |
C.①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②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
D.①王坐于堂上 ②君子之于禽兽也 |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句子是( )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③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⑤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⑥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A.①②④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听说齐宣王同情那头将要无辜被宰而恐惧颤抖的牛,认为齐王具备王者之心,能够施行“仁政”。 |
B.孟子认为齐国的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并不是齐王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他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
C.孟子认为齐宣王通过发动战争,与诸侯结怨的方式,虽然能够称霸诸侯,却可能会给齐国带来严重的灾祸。 |
D.孟子建议齐宣王施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附,到时候就没有人能够阻挡齐王“王”于天下了。 |
⑴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译文:
②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4分)
译文:
⑵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争 名 者 于 朝 争 利 者 于 市 今 三 川 周 室 天 下 之 市 朝 也 而 王 不 争 焉 顾 争 于 戎 狄 去 王 业 远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