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① 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② 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③ 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④ 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它”是指
A.马歇尔计划 | B.布雷顿森林体系 |
C.关贸总协定 | D.杜鲁门主义 |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生产关系不同 | B.生产方式不同 |
C.生产动力不同 | D.生产结构不同 |
据统计,英国出口商品额占其全部产品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为3/5。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 B.英国迎来大企业时代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D.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
《九十五条论纲》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 | B.天主教徒应该忠实于信仰 |
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 | 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