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有哪些?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
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五 宋徽宗赵顼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4)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典籍 |
保护环境的内容 |
《礼记》 |
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仲夏“令民毋烧灰” |
《秦律》 |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 |
《唐律》 |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 |
明朱元璋于洪武六年在工部下设置虞部,二十九年改虞部为虞衡。《明史·职官志一》:“虞衡典山泽采捕、陶冶之事……岁下诸司采捕……皆以其时。冬春之交,罝罛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苗盛禁蹂躏,谷登禁焚燎。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美国人的环境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征服自然”的观念逐渐为保护主义的理念所取代。造成上述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工业化、城市化和西部开发所导致的资源破坏与环境退化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和重视外,继承了西方传统的浪漫主义者的宣传与推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付成双《19世纪后期美国人环境观念转变的原因探析》
材料三因此,从环境史角度可以赋予(清末)自强运动以新意,它使中国环境史开始迈上人类以机械力干预自然并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为基础的能源经济”转变的道路。
——梅雪芹《中国近现代环境史研究刍议》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举措,并列举古代中国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两个代表性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传统的浪漫主义者”的主张,并分析19世纪后期美国人环境观念转变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自强运动如何促使中国从“发达的有机经济” 转向“以矿物为基础的能源经济”?并结合材料一、二,评价这种转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 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了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哪个国家的代议制形式?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两国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的不同。
(3)从君主的权力方面,谈谈材料一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点?联系两国实际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对各自政治、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二所表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图示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2)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材料二、三分别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与相权矛盾演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