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政治与文化国际化、信息一体化等更使得这些新霸权迅速在世界各国传导,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杨仕辉《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新霸权》
材料二中国一些学者把郑和下西洋,甚至张骞、班超通西域都列入全球化进程。美国某学者也认为,“中国与欧洲的丝绸之路是早期的全球化”。
——吴延春《经济全球划不是坏事》
回答: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末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们把大量棉纺织品和其他各种工业产品运到中国来销售,甚至把中国人民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之类以及钢琴等等,也大批运进来……那些潮水一般地涌进中国的外国货物,不得不大批地积压起来。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只有一百万镑。
——郭沫若《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二蚕桑方面。浙江乌程县(吴兴)南浔一带的辑里丝“至逊清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后,销售上海洋庄,转运出口,其名始显”。农民“以售丝易,而丝价昂”,刺激了蚕桑的种植,以致“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到60年代后,“外商需求既殷,收买者踊跃赴将,于是辑里丝价雀起,蚕桑之业乃因之而愈盛”。
---段本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资产阶级》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士重来,变本加厉地扩大在华经济侵略势力,人造丝织品的输入逐年增加。1919年“输入人造丝布匹仅值银十八万三千四百余两”,到1924年“已激增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不仅必须与人造丝织物竞争,而且要同外国毛织品及其它衣料竞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不能独立自主,海关丧失保护民族工业的职能,市场受到帝国主义控制,丝织业不得不改革生产设备和仿制新产品,以此进行抗争。从1918年至1929年的10年间,形成“绸业虽逐年发达,丝业则逐年衰落”的景况。
——-段本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资产阶级》
回答: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丝织业,看中国社会经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试分析主要原因。
结合史实概括说明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2年1月太平天国答英国海军照会: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犹如一家。……自当各守天数,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一伶俐《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孙中山选集》上卷
材料三 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国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不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之整理。
——《宋教仁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三宋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当时“激进主义思潮情绪化”的结果,打断了当时通过改良走上近代化的进程,结果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请回答:
(1)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______ 省______ 发动了起义。
起义胜利后成立了_______。
(2)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3)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体现了什么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