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家孝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东西。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讲话
材料二: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一个成员,国际法已经要求国际社会的各成员国对人权给予一定的保护。200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004年人代会正式通过“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将“人权”写入宪法,表明以人为本成为国家的价值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懦家和道家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人民性”的思想有哪些?
(2)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发展所做的主要贡献?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新中国建立至1954年,我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建立了哪些制度?分析材料二中的重大举措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驴非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拯救世人摆脱罪恶,为基督征服中国。”事实上,传教士的确把传教事业视为“文明”对“野蛮”、“福音”对“异教”的征战
令传教士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式微并没有带来基督教在中国的胜利。由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深入人心。理性主义倡导以理性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对待一切,反对迷信和盲从,对宗教构成巨大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展现了理性的巨大力量,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根基。
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和政治精英也把理性主义的成果——科学——视为拯救中国的良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宗教蒙昧,坚信基督教代表落后和保守的力量。理性主义的胜利还带来世俗主义思想的盛行。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彼岸世界的兴趣,只关心现实的生活,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则冲击着传教运动所预设的东西方不平等的关系,引发了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一些传教团体日益感受到东方民族主义兴起的冲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可能继续奉行自己在种族上比其宣教对象优越的立场”。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西方人,包括教会人士,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信心。正如威廉·里尔牧师1919年指出的,“如果基督教国家不能像基督徒绅士那样和平共处,我们就不要谈论什么基督教文明”。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东方,西方优越和福音正义的观念,都因一战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1919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葛德基在《亚洲》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个回美国度假的传教士在远东居住一段时间后,他却开始向美国人介绍远东的文化遗产,并在远东文化的影响下修正自己的建议。1925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5000名代表表达了融合所有文明中优秀成分来建立基督秩序的愿望:所有这些现象被称为“改宗”。“改宗”不是指传教士改变宗教信仰,而是指传教思想,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从一个敌视儒家传统,企图把基督教强加给中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变成了欣赏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并积极倡导宗教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人。
——摘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
结合上述材料,论证“传教士在中国的失败”这一结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多层次、多角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61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业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⑴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是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⑵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材料三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⑶请各举一例分析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⑷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20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无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和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它力量中心的挑战。”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2)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3)有人依据材料三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材料二 1956年9月在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堕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和腐堕落分子清除出党。”会后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材料三武汉大学法学院马克昌教授今天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高最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决,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
——襄阳党建网(2011年9月)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有什么新的特点?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5分)
阅读材料:两次工业革命都是交通工具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请回答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些诗句中你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采用了哪些动力 ?
(2)看下图,结合材料回答
材料: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
(3)读图,回答问题
上图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 ?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
(4)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分别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