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78年到2008年我国GDP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
|
全国GDP(亿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978 |
3624 |
138 |
405 |
2008 |
300670 |
4761 |
15781 |
增长幅度 |
82.97倍 |
34.5倍 |
38.97倍 |
材料二 中国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上海人均GDP达到65473元,贵州则只有6742元,相差近10倍。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甘肃的2.42 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甘肃的4.3倍。2009年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体会到,有时手中握有的货币工资数量看起来不少,但一用于购买商品,就发现所购买到的商品的数量和服务非常有限;有时看起来货币工资不多,但实际上的购买力却不弱。这是为什么呢?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对这一学说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但在现实生活中,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城乡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城市居民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收入差距,这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危及社会公平和正义。
面对此种状况,想一想:斯密“富国裕民”的主张对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有什么启示?
材料一:在当代,一个企业,其占地、厂房、装备、设施、流动资金等构成了有形资产。企业的自主技术、标准、设计、品牌、管理等知识产权,再加上企业的员工素质、研发能力、信息化程度、营销策略、诚信水平、公关形象、企业文化等,这些构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虽然没有实物形态,也非货币性的,但却是可辨认的,通过科学评估,也能同有形资产一样,被量化为货币,进行比较。两者的比例,标志着企业的竞争力与先进性。一般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比率都超过有形资产。
材料二:世界银行于2005年底正式公布了“2000年国别财富报告”。这个报告以2000年的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近120个国家的财富构成基础,分析结果发现,越富庶的国家,有形资产所占比率越低,无形资产所占比率越高。报告称:“此次财富估算最令人意外的,是无形资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研究的样本中,有近85%的国家,其总财富中有50%以上来源于无形资产。”
请完成:
(1)材料一、二分别表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当代社会应当确立怎样的财富观?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与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