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其不良后果的实质是
A.土地生产力不断衰减 | B.土壤盐渍化 |
C.沙化土地面积增大 | D.耕地面积减少 |
下图表示某些工业部门对区位因素(仅考虑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判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工业部门分别可能是
A.炼铝、服装、家具制造 |
B.炼铝、制糖、啤酒生产 |
C.汽车、造船、水泥 |
D.炼铜、奶制品、制鞋 |
读我国两则农谚“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两则农谚可能分别适用于
A.三江平原和太湖平原 | B.南疆和松嫩平原 |
C.江汉平原和珠江三角洲 | D.黄淮平原和江淮地区 |
读某种农事安排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雨热同期 | B.生产规模大 | C.机械化水平高 | D.人口稠密 |
下列地区中可安排该农事活动的是
A.东北平原 | B.河套平原 | C.鄱阳湖平原 | D.成都平原 |
每年五月下旬,山东农民纷纷驾驶收割机南下到河南参加麦收,然后返回家乡参加麦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导致两省麦收时间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河南降水量少于山东 | B.河南纬度较低,气温回升早 |
C.河南小麦品种好于山东 | D.山东农村富余劳力比河南多 |
上述现象反映出的农业生产特点是
A.地域性 | B.季节性 | C.灵活性 | D.周期性 |
2005年3月,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特大型企业“首钢”搬迁工程已启动。在距离北京225千米的中国北方港口—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的曹妃甸,一个年产达800万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型钢铁厂将建成,它将是搬迁后“首钢”的载体。回答下列各题。“首钢”搬迁的目的是
A.将旧址开发成新的旅游景点,吸引游客 |
B.还北京一片蓝天并融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中 |
C.把年均80多亿的社会增加值转移至河北 |
D.为实现2008年的“绿色奥运”将污染迁移到河北 |
关于“新首钢”区位优势不正确的叙述是
A.靠近劳动力质优价廉区,可以为当地8.5万人提供就业岗位 |
B.可利用来自山西和内蒙古的煤炭资源发展生产 |
C.能发挥曹妃甸天然良港的优势,生产和出口高档次钢材 |
D.距离京津地区较近,可得到来自两地的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