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窘境,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主张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倡导“经世致用”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主要有①李贽②黄宗羲③顾炎武④王夫之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
| 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
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 |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 |
| 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 | D.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 |
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
|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
与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有()
①手工工场→工厂制②手工生产→机器生产
③政府压制→历届政府一贯支持④国内市场→世界市场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新安会馆。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据此可知()
| A.清朝时期徽商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帮 |
| B.徽商的形成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
| C.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
| D.太平天国运动使徽商为躲避战乱大量移居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