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孔子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 B.孔子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
| C.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
| D.孔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 |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
|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
|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
|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 A.王平 | B.李辛 | C.张义 | D.赵洋 |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 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 A.工业化 | B.科技现代化 | C.政治民主化 | D.国防现代化 |
从适应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下列著作最具有进步意义的是:
| A.《海国图志》 | B.《农政全书》 | C.《资政新篇》 | D.《天朝田亩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