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
向一棵树致敬
吴光辉
我始终怀着崇敬之情去读一棵树的历史,去看一棵树的人生。
那个秋天的下午,我来到位于江苏淮阴的枚乘故里,远远地看到院中央的那株八百年树龄的银杏,就一下子被他那一身正气、超然高耸的外表所倾倒,一下子就认定了他是一位树类种族的真君子。他能够让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肃然起敬。
他身高二十米,高耸入云,气度非凡,确是树中的伟丈夫,千百年来一直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阅尽人间春色。他那粗约两米的树干呈灰褐色,粗犷而坚韧,干燥而有力,我觉得那就是一位世外高人历经风霜的坚强骨骼。他那枝繁叶茂的华盖结满了沉甸甸的杏果,那肯定就是他清高脱俗的思想内核了。
我流连于古银杏脚下,一片又一片金黄色树叶随风飘落,一阵又一阵沁人肺腑的清香向我无声地袭来。我听到了一棵树在对我娓娓诉说。
如果说八百年的人生使这棵银杏成长为风姿绰约,那么枚乘的《七发》则是为他的华美外表赋予了丰厚的精神内涵。
当我走近枚乘故里,看到门前那块高达二点三米、长达八米的巨大“七发石”横卧在银杏的脚下,我就被这块巨石上毛泽东手书的《七发》所震撼,也为巨石背面的浮雕《安车蒲轮》的枚乘人生所感动。我推想耸立于古运河边的枚亭,肯定就是枚乘当年在创作传世之作《七发》时苦思冥想的地方,这座飞檐翘角的凉亭里至今肯定还残留着枚乘来回踱步的脚印;而“廉风正气厅”里陈列的吴客劝诫楚太子的生动蜡像,就是再现了枚乘在《七发》里精心营造的辞赋意境。当然,最令我陷入深思的还是毛泽东向全党推荐学习《七发》的批示。(注:1959年8月16日,毛泽东作《关于枚乘〈七发〉》的批示。)
枚乘是西汉文景时期最伟大的辞赋家。他的代表作就是这篇被称之为我国最早反腐倡廉檄文的《七发》。楚太子有病,十分疲“惫”。《七发》通过吴国客人前往问候的对话体,告诫贵族集团的高干们,那种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奢华腐败的生活方式是一切病痛的根源。这种病不是用针灸药石所能治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端正自己的世界观,转移自己的情趣。楚太子最终“涊(niǎn)然汗出,霍然病已”。这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警示教育经典文章的精髓所在。
毛泽东的告诫确实高瞻远瞩,特别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贪墨之风屡禁不止,现代“楚太子”们层出不穷。究其原因还是枚乘在二千多年就说过的精神匮乏,只抓经济,忽视文化,只考核经济发展,不考核精神文明,轻视“天下要言妙道”。长此以往,势必导致精神空虚,物欲膨胀,“久耽安乐,邪气袭逆”。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建设枚乘故里廉政教育景观,从精神层面形象生动地引导教育,重现“天下要言妙道”,确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
我想正是从这里我才找到了自己为什么一踏上枚乘的故里,就毫不犹豫地断定这株古银杏就是人间真君子的根本原因了。
当我看到“仁者寿厅”里的枚乘青铜塑像时,我便认定那清高脱俗的一代大师形象就是这棵大树的前世,这棵大树自然也就是一代反腐倡廉宗师的化身了。
至此,我走到参天古树的脚下,抬头仰望着他那高大伟岸的身躯,与这位树类种族的真君子久久地对视,浴沐着从他的身体散发出来的清香气蕴,任凭阵阵清香渗透清洗我的五脏六腑。
当要离开枚乘故里时,我站在门前的广场上,久久地注视着这棵千年古树,看到他的全身正迎着秋风夕阳风度翩翩地轻轻摇摆,又有无数片枯黄色伞形树叶默默地四处飞舞。我与他相顾无言。他肯定是在向我挥手告别,他肯定知道我在向他行注目礼。
我在向一棵气质高雅、内涵丰富的树致敬。
19.楚太子和“现代‘楚太子’们”各有怎样的病情?病因是什么?
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如果说八百年的人生使这棵银杏成长为风姿绰约,那么枚乘的《七发》则是为他的华美外表赋予了丰厚的精神内涵。
(2)任凭阵阵清香渗透清洗我的五脏六腑。
21.本文用大量笔墨写“一棵树”,这对文章有哪些作用?请作分析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①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窗棂就飘出令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就这样,一部分松木到母亲的生活,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②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我想起千年的礼仪,民间自有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素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③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④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侍弄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的。
⑤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会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一封封素笺。
⑥窗框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古中国的偶像,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⑦阳光洒进,月光照进,星星走进,风有时也跑进,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⑧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⑨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⑩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在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补充下列画线处内容。
作者透过木格花窗,眺望到的
(1)白天的实景是_______________;
(2)想象的虚景是
(3)晚上的实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点不超过10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
(2)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的妇人吗?
赏析第⑦段中作者对窗外各种景物的描写?
木格花窗进入到母亲的生活,停驻在作者的心头,一方小小的窗口,让作者浮想联翩,思绪万千。结合全文,对本文的主题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型产业。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比如,一盒88888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文化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的社会效应和文明进步却是巨大的。它在人们愿意接受的范围内,唤起责任心,强化文明感。因此,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选自2012年2月8日《甘肃日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创意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
B.与创造所指的行动、过程相比,创意是指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
C.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
D.创意有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可能决定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功能不同,前者侧重“利”,后者侧重“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B.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C.文化创意产业注重经济增长,文化创意事业注重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二者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如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脱离了价值属性的制约,就一定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由文化和创意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B.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它应该在文化创意的价值属性制约之下谋求发展。
C.文化创意无价值属性,也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的社会效应和文明进步却是巨大的。
D.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原动力,文化创意事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

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如灯
铁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本文是作者在韩国首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讲稿,有删节)
简要概括《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聊斋志异》给作者的精神影响。
文章叙写《聊斋志异》给自己的影响采用了什么写法?试结合内容具体阐述。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语言通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含哲理,给人以精神的震撼。
B.作者说“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是因为狐仙鬼怪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
C.作者说自己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是文化荒芜的年代,压抑个性的年代。
D.作者选取两部文学经典,透过小说中的情节,表现了它们对自己心灵的深刻影响,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中给自己的影响 ,紧扣了“文学如灯”这个题目

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⑺对亡国的悲痛。
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流年 (节选)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篷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付,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
⑦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平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舂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篱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爱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母亲与吊脚楼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围绕吊脚楼,写了母亲的哪些往事?(3分)
赏析第3段划线的句子。(3分)
请为第6段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
AB
第6、7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标题“流年”虽未在文中出现,但却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密切相关。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5分)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1段是全文的总起,揭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湘西的吊脚楼和竹子,文章的描述也由此展开。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作者把吊脚楼比喻成一个思想者,在岁月的凝望中,又包含了过去的沧桑、母亲的乐观、新生的希望等,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厚重的。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E.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