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院第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
———马克思
材料二院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材料三院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请回答:
(1)三项伟大发明最早出现于哪个国家?是由什么人传到欧洲去的?
(2)火药在欧洲是如何重新开始使用的?三项发明在当时的欧洲发挥了什么作用?
(3)联系当今改革开放的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文艺复兴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下图是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2001年、2002年两年内PM10的观测资料。

材料一 72、S73。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四个PM10监测点位置图。四个监测点的编号分别为S11、S71、S72、S73
材料二 PM10浓度数据的基本统计结果(单位:mg/m3)

监测点
样本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S11
724
0.162
0.010
0.062
S71
724
0.162
0.006
0.057
S72
725
0.178
0.012
0.061
S73
725
0.220
0.011
0.074

材料三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

临测点
林地
草地
建筑用地
裸地
水体
其他
S11
38.6
14.13
12.33
11.25
23.69
2.24
S71
47.7
11.81
9.33
5.43
25.73
4.03
S72
51.8
10.65
9.86
7.75
19.94
3.55
S73
31.7
24.83
16.95
12.37
14.15
1.93

材料四 S11点的PM10月平均浓度与主导风向(度)的关系图(提示:东南风的风向角为135-165度)和PM10月平均浓度与月降雨强度的关系图

(1)S11、S71、S72、S73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哪一个?说明该点空气质量好的原因。
(2)分析S11点的6~7月PM10平均浓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3)根据以上分析,要进一步提高甲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2010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下图是2010年03月19日08时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中G表示高气压中心、D表示低气压中心,图中天气系统以约500km/日的速度向偏东方向移动。

(1)依图判断该时段我国云、贵、川、桂等地的旱情能否缓解并说明理由。
(2)旱灾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3)此次旱灾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应怎么做才能在以后避免或减少类似的灾情?

世博会是工业化潮流的产物,历次世博会无一不是各个时段工业文明发展成果的展示平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主题”概念首次被引入芝加哥世博会中。“主题”一般涉及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围绕“主题”,通过展出寻求问题的解决。此后,世博会均确立主题。以下为近40年来世博会的部分主题:

年份
国家
举办地
主题
1974
美国
斯波坎
无污染的进步
1975
日本
冲绳
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
1982
美国
诺克斯维尔
能源推动世界
1984
美国
新奥尔良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85
日本
筑波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90
日本
大阪
花与绿——人类与自然
1999
中国
云南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05
日本
爱知县
自然的智慧
2010
中国
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二据新华社内罗毕2010年2月12日电: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l2日称赞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认为这一主题凸显了主办方浓厚的环保意识………施泰纳认为,上海世博会不仅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也将推动科技创新和催生环保新理念。“这让我联想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创新技术和环保理念的涌现,我相信,上海世博会也会如此。”
材料三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据美国得克萨斯州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美国历史》载:尽管在18世纪早期曼彻斯特已经是羊毛贸易中心,但曼彻斯特仍保留着乡村的环境。商人们在城市的住宅里,人们喜欢在里艾威尔河( River Irwell)上航行……当曼彻斯特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地之一时,即19世纪左右,这些场景改变了,许多地方工厂和仓库替代了私人家庭,艾威尔河( River Irwell)污染严重以至于被描写成“流动着肥料的水灾”。
据新华网北京2010年3月3日《综述:英德老工业区“生死变迁”启示录》:过去,由于制造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人们曾用“蒸汽加汗水”形容曼彻斯特,如今它则成功转型,成为多元化发展城市。上世纪60年代初,制造业在曼城经济中所占比例仍高达70%左右,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比例就急剧降至20%上下。服务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迅速上升为84%,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比则急剧降至11%。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曼彻斯特在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发展迅速。以体育为例,2002年曼彻斯特成功举办英联邦运动会,使体育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此后一系列重要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奠定了基础,使曼城获得世界“最佳体育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也使其体育旅游和观赛收入大幅增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40年来世博会主题有何共同之处?
(2)材料二中阿希姆·施泰纳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待上海世博会主题的?其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该特点的历史原因。
(4)材料四中英国著名城市曼彻斯特18世纪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如何看待发生在曼彻斯特的变化的?

材料一:2010年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数据显示,无论是4695元/平方米的均价,还是全年房价涨24%、平均每平方米上涨813元的涨幅,都创出了历史新高。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地方GDP的50%来自房地产,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靠出卖土地,土地价格猛增,增加了住房成本;中高收入者加大房地产投资,中低收入者受盲目从众心理的影响也纷纷买房,导致房价上涨。
2010年3月5日上午9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住房问题时提出四项措施: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住房涨价的原因,从资源配置基本手段角度分析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要求。
材料二: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屋拆迁应运而生,由此产生的问题日益凸显,暴力拆迁,极端对抗……针对“拆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2010年1月30日,国务院公布“新拆迁条例”征求意见稿,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新拆迁条例”在许多方面有所调整:


新拆迁条例(征求意见稿)
旧拆迁条例
名称变化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部分内容变化
强制拆迁
强行拆迁
为公共利益方可拆迁
没有界定公共利益拆迁
明确规定先补偿,后拆迁
没有具体规定补偿程序
明确禁止暴力征收,禁止断水、断电、断气
没有禁止暴力征收


注:新条例无论从名称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有利于实现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同频共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在拆迁问题上如何实现政府与群众的“同频共振”?

根据材料回答:
材料一: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艺术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自20世纪50年代起,新疆各种演出团体不断跨越天山,走向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使以木卡姆艺术为代表的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也正因为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才显得雍容磊落、气象万千。
(1)材料一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运用哲学中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