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
厂家数 |
开工纱锭数 |
布机数 |
外商企业 |
16家 |
338960锭 |
1986台 |
华商企业 |
25家 |
484192锭 |
2016台 |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 B.外商在华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
近年来,巴西的主要出口农产品咖啡、甘蔗、大豆、可可、铁矿石等价格猛涨,给巴西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相关企业工人工资很高,带动了巴西全国工人工资上涨,但使巴西在国际工业制成品竞争中失去了低工资成本的优势。这一材料表明( )
A.巴西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 |
B.巴西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 |
C.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
D.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 |
“为了牵制、阻挠欧洲一体化进程,美国一直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使之难以形成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将失去海外市场 | B.欧洲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 D.欧洲联合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
“1944年6月30日,孔祥熙率领一个9人代表团与其他43个国家的730多位代表在这里相聚。当时,整座森林被全副武装的军人严密封锁起来。”这次“相聚”的结果是( )
A.确立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
B.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
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 B.计划经济体制 |
C.国家资本主义 | D.民主集中制 |
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国家工业化政策 | D.农业集体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