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①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更令梁繇靡御,虢射为右,辂②秦穆公。穆公壮士冒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穆公,反获晋公以归。秦将以祀上帝。晋君姊为穆公夫人,衰绖③涕泣。公曰:“得晋侯将以为乐,今乃如此。且吾闻箕子见唐叔之初封,曰‘其后必当大矣’,晋庸可灭乎!”乃与晋侯盟王城而许之归。晋侯亦使吕省等报国人曰:“孤虽得归,毋面目见社稷,卜日立子圉。”晋人闻之,皆哭。秦穆公问吕省:“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惧失君亡亲,不惮立子圉,曰‘必报雠,宁事戎狄。’其君子则爱君而知罪,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此二故,不和。”于是秦穆公更舍晋惠公,餽④之七牢。十一月,归晋侯。
(《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騺:马难起步貌。 ②辂(yà亚):通“迓”。迎上前去。
③衰(cuī)绖(dié):丧服。④餽:kuì,赠送财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代:世代 |
B.卒与粟,自雍属绛 属:接连 |
C.晋侯亦使吕省等报国人曰 报:报告 |
D.于是秦穆公更舍晋惠公 更舍:改换…住处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且吾闻箕子见唐叔之初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乃与晋侯盟王城而许之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
B.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
C.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
D.秦国将领杀死了晋惠公祭祀上帝。由于晋君的姐姐是穆公夫人,她身穿丧服哭泣不止。穆公安慰说,还有晋侯在,晋不会灭亡的。最后秦穆公就和晋侯结盟并允许他返回晋国。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书判拔萃,调补校书郎,累佐诸侯府。大和五年,迁左补阙。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由是知名。
开成元年冬,代李从易为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辏。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稇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自贞元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槥椟① ;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
会昌初,迁襄州刺史。四年,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迁户部尚书。
大中初,检校尚书右仆射、御史大夫,就加检校司空。六年,复检校司空、河东节度使。九年,诏曰:“河东军节度使卢钧,长才博达,敏识宏深。由岭表而至太原,五换节钺,仁声载路,公论弥高。宜升揆路②,以表群僚。可尚书左仆射。”
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③,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宰臣令绹狐恶之,乃罢仆射,仍加检校司空。物议以钧长者,罪绹弄权。绹惧,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选自《旧唐书·卢钧传》,有删节)
【注】①槥椟:小棺材。②揆路:宰相之位。③端揆:指尚书左仆射。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不稇载而还——靡:没有 | B.吏或挠之,相诱为乱——诱:诱惑 |
C.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俾:使 | D.仁声载路,公论弥高——载:充满 |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则为之医药殡殓 |
B.靡不稇载而还令不严而人化 |
C.宜升揆路②,以表群僚物议以钧长者 |
D.宰臣令绹狐恶之,乃罢仆射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钧进士及第后又应试“书判拔萃”科,曾任校书郎、诸侯幕府僚佐、左补阙等,后因与同事申诉宋申锡的冤枉而出名。 |
B.卢钧担任过数道节度使,在任岭南节度使期间政绩尤为突出,他为政廉洁,关心民众,受到了当地汉人和蛮族人的拥戴。 |
C.卢钧满怀希望应诏入朝,结果被授为尚书左仆射,很是灰心,后受宰相令狐绹排挤,又出任检校司空。 |
D.卢钧才能突出、博闻练达,见识聪敏、胸襟宏大,加之他为人仁慈、为政廉洁,所以深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贞元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申甫传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 媐(xī):嬉戏。② 瘗(yì):埋葬③ 窭(jǜ):贫穷。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濒:急速 |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 |
C.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超:越级 |
D.遽薄京师薄:逼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B.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资政殿学士行 |
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 |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 |
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 。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
B.孝廉:汉代开始,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
C.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在这里是第一个意思。 |
D.执事: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可译为 “您” 。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而辞官。 |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2)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戣(kuí),字君严,擢进士第。郑滑卢群辟为判官,群卒,摄总留务。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入为侍御史,累擢谏议大夫。中人刘希光受赇二十万缗,抵死,吐突承璀坐厚善,逐为淮南监军。太子舍人李涉知帝意,投匦上言承璀有功不可弃。戣得副章,不肯受,面质让之。涉更因左右以闻,戣劾奏涉结近幸,营罔上听。有诏斥涉峡州司马,宦宠侧目,人为危之,戣自以适所志,轩轩甚得。
俄兼太子侍读,改给事中。江西观察使李少和坐赃,狱寝不下;博陵崔易简杀从父兄,鞫状具。京兆尹左右之,翻其情。戣慷慨论正,贬少和,杀易简,夺尹三月俸。再迁尚书左丞。信州刺史李位好黄老道,数祠祷,部将韦岳告位集方士图不轨,监军高重谦上急变,捕位劾禁中。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诏还御史台。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
会岭南节度使崔咏死,帝谓裴度曰:“尝论罢蚶菜者,谁欤?今安在?是可往,为朕求之。”度以戣对,即拜岭南节度使。既至,免属州逋负十八万缗、米八万斛、黄金税岁八百两。先是,属刺史俸率三万,又不时给,皆取部中自衣食。戣乃倍其俸,约不得为贪暴,稍以法绳之。
穆宗立,以吏部侍郎召,改右散骑常侍,还为左丞,以老自乞。雅善韩愈,愈嗟叹,即上疏言:“《礼》:大夫七十致仕。今戣据礼求退,陛下若不听许,亦无伤义,而有贪贤之美。”不报。以礼部尚书致仕,岁致羊酒如汉征士礼。卒,年七十三。赠兵部尚书,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蚶菜:即蚶子,肉味鲜美,是沿海各地普遍食用的海产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
B.“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以黄、老为始祖,故称道家为黄老。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至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形成影响很大,故道教也称“黄老道”。 |
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叫致事、致政、休致。据封建礼法,大夫七十岁而主动上书要求致仕,皇帝则加以挽留,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君臣关系。 |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孔戣谥曰“贞”,属于平谥。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 |
B.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 |
C.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 |
D.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戣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众人惧怕监军杨志谦,孔戣邀请他到府中,实现了有效管制;在刘希光受贿案件中,他坚定不移地履行谏议大夫的职责,使相关人员受到惩处。 |
B.孔戣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他慷慨论证,使很多经久不决的案件得到正确处置,如因贪赃获罪的江西观察使李少和被贬,杀从兄的崔易简被诛杀,操纵案情的京兆尹被罚俸,诬告上司的韦岳被诛杀等。 |
C.孔戣才智过人,推行高薪养廉。被授予岭南节度使后,他先免除属州以前拖欠的数以万计的赋税,然后以高薪约束刺史的行为,若违反则绳之以法。 |
D.孔戣进退有度,举动符合礼法。穆宗继位后,他被召回朝廷并屡次升迁;后因为年龄大而要求告老还乡,韩愈非常惋惜,向皇帝上书为他求情,助他实现愿望。 |
翻译文中语句
(1)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戣乃倍其俸,约不得为贪暴,稍以法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