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幽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迴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①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②,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③。
太宗入弭德超之谗,疑曹彬不轨,属普再相,为彬辨雪保证,事状明白。太宗叹曰:“朕听断不明,几误国事。”即曰窜逐德超,遇彬如旧。
祖吉守邵为奸利,事觉下狱,案劾,爰书④未具。郊礼将近,太宗疾其贪墨,遣中使谕旨执政曰:“郊赦可特勿贷祖吉。”普奏曰:“败官抵罪,宜正刑辟。然国家卜郊肆类,对越天地,告于神明,奈何以吉而隳陛下赦令哉?”太宗善其主,乃止。
籍田礼毕,太宗欲相吕蒙正,以其新进,藉普旧德为之表率,册拜太保兼侍中。帝谓之曰:“卿国之勋旧,朕所毗倚,古人耻其君不及尧、舜,卿其念哉。”普顿首谢。
[注] ①裀:(yīn)垫子。②忌克:对人妒忌刻薄。③俞允:专指帝王的许可。④爰书:
古代记录囚犯口供的文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日,大雪向夜向:接近。 |
B.即日窜逐德超,遇彬如旧遇:对待。 |
C.祖吉守郡为奸利,事觉下狱觉:省悟。 |
D.太宗疾其贪墨疾:痛恨。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普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 )
①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②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③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④属普再相,为彬辨雪保证,事状明白
⑤即日窜逐德超,遇彬如旧
⑥奈何以吉而隳下赦令哉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太祖经常着便装出访功臣之家。曾在风雪之夜亲临赵普家,食肉饮酒,亲如一家人。向赵普询问攻打太原之事,赵普详陈己见,正合太祖心意,于是龙颜大悦。 |
B.按照资历和政绩一些大臣应当升官。由于太宗压恶这些人而不予升迁。赵普出于公心,据理力争。皇帝进入内宫,赵普站立宫门,久久不肯离去,最终得到了皇帝的许可。 |
C.太宗听信弭德超的谗言,怀疑曹彬有不轨行为。赵普再度担任宰相之后,澄清了事情的真相。太宗终于悔悟,这表现了赵普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 |
D.祖吉任郡守做了坏事,事情败露之后被关进监狱。太宗对他贪污受贿耿耿于怀,下令郊赦中不宽恕祖吉。经赵普据理劝谏,太宗废除了这道诏令。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yuè)人足,所跀(yuè)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①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田子方从齐之魏,望翟黄乘轩②骑驾出,方以为文侯也,移车异路而避之,则徒翟黄也。方问曰:“子奚乘是车也?”曰:“君谋欲伐中山,臣荐翟角而谋得;果且伐之,臣荐乐羊而中山拔;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是以君赐此车。”方曰:“宠之称功尚薄。”
秦、韩攻魏,昭卯西说而秦、韩罢;齐、荆攻魏,卯东说而齐、荆罢。魏襄王养之以五乘之奉。卯曰:“伯夷以将军葬于首阳山之下,而天下曰:‘夫以伯夷之贤与其称仁,而以将军葬,是手足不掩也。’今臣罢四国之兵,而王乃与臣五乘,此其称功,犹嬴胜而履蹻。”
孔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③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少室周者,古之贞廉洁悫者也,为赵襄主力士。与中牟徐子角力,不若也,入言之襄主以自代也。襄主曰:“子之处,人之所欲也,何为言徐子以自代?”曰:“臣以力事君者也。今徐子力多臣,臣不以自代,恐他人言之而为罪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改动)
【注】①跀危:古代受断足之刑的人。②轩:此处指高车。③概:古代量米麦时刮平斗斛的器具。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亏:损害
B. 则徒翟黄也徒:白白地是手足不掩也掩:掩盖
D. 古之贞廉洁悫者也悫:诚实、谨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②故民之从之也轻
B. ①入言之襄主以自代之 ②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①而子何故乃肯逃我 ②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
D. ①伯夷以将军葬于首阳山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皋做狱吏时曾判一名犯人刖刑。在子皋危难之时这个人却救了他,这是因为跀危认为他能做事公平、公正,且能法外开恩。
B. 翟黄和昭卯均是有大功的臣子,而国君赏赐的东西与他们的贡献不相配,作者借此典故从反面论证统治者要“依法行赏”的道理。孔子认为为官之道就得公平、公允,依法办事。这点做好了你便能在百姓中树德,不会做的人只能树怨。
D. 少室周是赵襄主的卫士。他和中牟的徐子比赛力气,结果不如徐子,就进宫把徐子推荐给赵襄主而要求用徐子来代替自己。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豫让传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而事智伯事:侍奉 |
B.女为说己者容说:“悦”,爱慕。 |
C.吞声为哑,使形状不可知形状:形体和容貌。 |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数:多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变名姓为刑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欲以刺襄子斧斤以时入山林 |
C.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D.使人问之,果豫让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决心为智伯报仇,这样就不会愧对死去的智伯了。因为智伯当年以国士之礼对待他,对他有知遇之恩。 |
B.豫让不用卑鄙的手段报仇,却在身上涂漆使自己长疮,吞炭让声音变得沙哑,目的是使得妻子都认不出他。 |
C.豫让首次刺杀未成,襄子饶恕了他,认为他是一位义士。这表现了襄子的胸襟和气度,突出豫让的志行可贵。 |
D.豫让自杀后,太史公写“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反映此事震撼人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性。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號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尾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敞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诡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室宅舆马僭法度僭:超越 | B.吏白恐尾宰相意尾:违反 |
C.帝不能夺夺:使……改变 | D.吾用休,社稷计耳计:计策 |
以下各级句子中,全都说明韩休严肃正直、不求名利的一组是()
①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②嵩以休柔易,故荐之。
③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④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
⑤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
⑥已而疏辄至。
A.①②⑥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
C.韩休因萧蒿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景公饮酒,陈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晏子。”公曰:“何故也?”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①,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公曰:“诺。”
酌者奉觞而进之,曰:“君命浮子。”晏子曰:“何故也?”陈桓子曰:“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厚于子。今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晏子避席曰:“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公曰:“辞然后饮。”晏子曰:“君赐卿位,以显其身,婴不敢为显受也,为行君令也;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者,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君之内隶②,臣之父兄,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此臣之罪也;君之外隶,臣之所职,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此臣之罪也;兵革不完,战车不修,此臣之罪也。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非臣之罪也。且臣以君之赐,臣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如此,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公曰:“善。为我浮桓子也。”
(刘向《说苑·臣术》)
【注】①缁布之衣,黑色粗麻布做的衣服;麋鹿之裘,古代贫民穿麋鹿皮衣御寒;栈轸之车,白木构造,不加装饰,是贫士的乘车。②内隶,内臣。外隶,外臣。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酌者奉觞而进之,曰:“君命浮子。”浮:罚(酒)。 |
B.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隐:隐瞒。 |
C.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 尊:尊敬。 |
D.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 过:责备。 |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群臣之爵莫尊于子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
B.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C.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故(浮之)也 | B.君赐之(以)卿位 |
C.为(之)行君令也 | D.(卿)为我浮桓子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但没有“隐君之赐”,而且“彰君之赐”。 |
B.晏子能以“辞”使景公由“浮晏子”到“浮桓子”,表明其擅辞令且报复有术。 |
C.晏子的言行,表明了他是一个心系君王,明于职守,简朴守礼的贤臣。 |
D.景公听晏子一言而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可见他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君主。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
(2)兵革不完,战车不修,此臣之罪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7分,共13分)
臣光曰:臣闻垂①能目制方圆,心度曲直,然不能以教人,其所以教人者,必规矩而已矣。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然不能以授人,其所以授人者,必礼乐而已矣。礼者,圣人之所履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又思与四海共之,百世传之,于是乎作礼乐焉。故工人执垂之规矩而施之器,是亦垂之功已;王者执五帝、三王之礼乐而施之世,是亦五帝、三王之治已。五帝、三王,其违世已久,后之人见其礼知其所履,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焉,此非礼乐之功邪?
夫礼乐有本、有文: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兴于闺门,著于朝廷,被于乡遂比邻,达于诸侯,流于四海,自祭祀军旅至于饮食起居,未尝不在礼乐之中;如此数十百年,然后治化周浃,凤凰来仪也。苟无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百日舍之,求以移风易俗,诚亦难矣。是以汉武帝置协律,歌天瑞,非不美也,不能免哀痛之诏。王莽建羲和,考律吕,非不精也,不能救渐台之祸。晋武制笛尺,调金石,非不详也,不能弭平阳之灾。梁武帝立四器、调八音,非不察也,不能免台城之辱。然则韶、夏、濩、武之音,具存于世,苟其馀不足以称之,曾不能化一夫,况四海乎!是犹执垂之规矩而无工与材,坐而待器之成,终不可得也。况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而太宗遽云治之隆替不由于乐,何发言之易而果于非圣人也如此?
夫礼非威仪之谓也,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矣。乐非声音之谓也,然无声音则乐不可得而见矣。譬诸山,取其一土一石而谓之山则不可,然土石皆去,山于何在哉!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奈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必若所言,则是五帝、三王之作乐皆妄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惜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垂:古代的一位巧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违世已久违:离开 | B.夫礼乐有本、有文文:文化 |
C.不能弭平阳之灾弭:消弭,消除 | D.其馀不足以称之称:相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所以教人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B.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悚然而听之 |
C.求以移风易俗初淅沥以萧飒 |
D.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焉位卑则足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司马光认为,古代的巧匠垂能用眼睛测方圆,用内心量曲直,但他却不能将此传授给别人:圣人不费力而能切中事物的道理,不深思而能获得治国之道,但他们却不能将此传授给别人。 |
B.从结构上看,文章第2段的论述思路是先总后分,其中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
C.文中以“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的事例与汉武帝、王莽、晋武帝和梁武帝等帝王的事例相对照,证明乐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礼重要。 |
D.文章围绕“礼乐”两个字,主要论述了“礼乐”的作用,“礼乐”的本、末关系和“礼乐”与威仪、声音的关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焉。
(2)奈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