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材料一:在执政60周年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主题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全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材料二: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化危为机,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从住房,到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农村医院、学校,到社会保障;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到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一系列人民群众高度关切、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被摆在当前扩大内需、保持增长措施的重要位置,显示了中央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坚强决心。
材料三:建国60年,中国教育走过的辉煌足迹见证了“科教兴国”、“教育优先”等战略的科学性。60年来,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现在,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从业人数超过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标志着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加速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1)材料一体现了唯物辨证法的什么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如何改善影响整个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的民生问题?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党和国家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
从哲学道理上说明,为什么“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
材料一:回顾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从“有水快流”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到“好字优先”,再到2008年12月8号到10号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的“保增长”。
(1)结合材料说明,从“有水快流”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到“好字优先”,再到“保增长”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材料一、2008年12月8日——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会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结合材料,从哲学的角度谈谈怎样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材料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当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了完成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把改革作为农村发展的动力,坚持不懈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总之要着眼全局抓“三农”,抓好“三农”促全局。
材料一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措施对我们有哪些哲学启示?
材料一200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6次锁定“三农”,共提出28点措施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意见》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也曾说,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人口大省,农业和农村发展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请运用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说明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扩内需保增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