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袭来,13亿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慈善,似乎是“达官贵人”们的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5000万元,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捐了105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说:“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平民的慈善,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1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来说,它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1%,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
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别人。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求。不散不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所谓“行善积德”,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
(选自《济南日报》,有删改)
6.下列各项中,不是“‘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的依据的一项是:   
A.“平民慈善”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B.“平民慈善”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
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
C.“平民慈善”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
D.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
7.下列各选项是对文“穷人”与“富人”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边际效用不一样。
B.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C.穷人的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D.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值。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慈善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
B.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
C.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
D.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出其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汉语“新词”漫议
在中国近代新观念的引进中,由于日本对“西学”的译介远胜中国、大量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中日“同文”等诸多原因,使译自日文的书籍在甲午战争中国为日本所败后突然后来居上,迅速超过原来的中译西文书籍。梁启超到日本不久,即写下《论学日本文之益》一文作为《清议报》的社论,力论应向日本学习,从中可见当时知识界心态之一斑。一年后,他更回忆说在日年来的经历使他“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细查这几年梁启超等人的论文,的确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对“西学”的了解突飞猛进,而且所使用的重要术语从原来基本上都是中国术语转为几乎全用日本术语。从1900年后,中国“新知识”的翻译工作几乎就集中在日本,甚至当时差不多每一种日本中级教科书都被译成了中文,连一些教员的讲义也被翻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几乎已被人遗忘的范迪吉译编的《编译普通教育百科全书》,当时广为发行,影响不小。“全书”包括了“知识”的各个领域,共分八大类:宗教和哲学六种,文学一种,教育五种,政治法律十八种,自然科学二十八种,实业(包括农业、商业和工业)二十二种,其他两种。“全书”使用的是标准的日本术语,对中国各类学科术语的规范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种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引进,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学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当我们顺口说出“为人民服务”、“加强组织纪律性”、“讲政治”、“永远革命”、“申请入党”、“解决问题”、“学习理论”、“学好哲学”、“坚持原则”……时,这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语言如同流水,也是高往低流,难以人力阻止。“普通话”之所以“普通”,就在于它能广纳“方言”,博采“外语”。其实,近代中国的大门先于日本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因此“西学东新”也先于日本,所以在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恰恰是通过中国了解西方、“西学”,将中文“西学”书籍大量译成日文出版。这期间的许多“日本新词”却是来自汉语,如铁路、铁道、新闻、国会、权利、主权、公法、选举、化学、植物学、细胞。。。。。。不一而足。但当近代日本全面超过近代中国后,日语新词便开始大量、迅速注入中国。
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从“新词”的“输入国”一跃而为“输出国”的重要原因是“西学”在日本遇到的阻力比中国小得多。这种“师生易位”的历史说明,若想以保守封闭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用心可谓良苦,但结果不仅无裨于事反而更加被动,“弘扬民族文化”云云则更无从谈起;相反,只有开放的文化才能赢得主动,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弘扬。
1.下列关于第四段中“师生易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指的是明治维新前后,还是通过中国了解西方、“西学”的日本,在近代用开放的文化赢得主动,使其民族文化得到了真正弘扬的现象。
B.指的是近代日本全面超过近代中国后,日语新词便开始大量、迅速注入中国,差不多每一种日本中级教科书都被译成了中文这一现象。
C.指的是明治维新前后,还是通过中国了解西方、“西学”的日本,在近代已全面超过中国,从“新词”的“输入国”一跃而为“输出国”的变化。
D.指的是近代日本全面屏除保守封闭的民族文化传统,采取开放的文化而赢得的对民族文化的大力弘扬的变化
2.不属于造成“甲午战争后,译自日文的书籍突然后来居上,迅速超过原来的中译西文书籍”这一情况的原因一项是
A.在中国近代新观念的引进中,日本对“西学”的译介远胜于中国。
B.中日“同文”,加上当时知识界名人梁启超等的大力宣传、倡导。
C.范迪吉译编的《编译普通教育百科全书》,包括了“知识”的各个领域。
D.在中国近代新观念的引进中,大量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作用自然不可忽视。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跟日本比较起来,我们中国因为先遭受了西方诸列强的入侵,所以,随之而来的便是“西学东新”也先于日本。
B.现在我们学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如“服务”“纪律”“政治”“革命”“党”等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C.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引进,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
D.通过翻译引介的一大批日语词,几乎涉及各类学科,它们均为现代日本所新创,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4.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要使本民族文化真正得到弘扬,就必须屏除保守封闭的民族文化传统,采取开放的文化心态,吐故纳新。
B.中国从曾经的“新词”的“输出国”一转而成“输入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西学”在中国遇到的阻力较日本要大。
C.中国人曾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借口,用保守封闭的心态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心虽可谓良苦,但结果却更加被动。
D.“‘弘扬民族文化’云云”,暗含了作者对用保守封闭的心态而不采取开放的文化心态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这一做法的痛惜和无奈。

阅读下边短文,完成:
湖南“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历史上曾是一块“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的“荆蛮之地”。那么,这块“四塞之地”上,如何会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要源泉的湖湘文化呢?
我们知道,两宋之时,中国文化发生了三项重大演进。继秦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文化思潮。理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致力重新解释儒学经典,力图使儒家文化切合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大量汲收和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辩方法,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正因为这样,理学很快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魏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均在北方。但自东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战火不绝,加之受到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不断骚忧,中国政治、经济的重心开始南移,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中原文化也随之南移。到两宋之时,南方经济、文化已十分发达,远远超过了北方。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逐渐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两宋时期,中国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儒学地域化”。一批批立志于重振儒家信仰、重建儒家知识体系的儒家学者,集聚于各个地域的不同书院中,潜心著述,授徒讲学,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各自学术传统、思想特色的地域学派,如北宋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兄弟的洛学,南宋朱熹的闽学、胡安国父子及张栻的湘学、陆九渊的象山学等等。中国文化的上述三重演进,促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地方学术形态——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
湖湘文化的另一个源头是唐宋以前的湖南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两大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湖湘文化体现着儒学正统,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即昭示了中原儒学在湖湘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而在社会心理层面,湖湘文化主要地承传了本土文化传统。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学的学术思想总是透露出湘人那种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而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曾国藩人格修炼理论所追求的“血诚”、“明强”,就体现了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来自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湖湘山民质直、刚劲的性格与儒家道德、文化的焠炼,铸就了“无湘不成军”的神话。
湖湘文化是湘人永远的骄傲。在她的熏陶、洗礼下,一代代湖南人走南闯北,演绎出了一曲曲光彩照人的人生乐章,为国人瞩目,受世人敬仰。从这一意义上说,湖湘文化早已超出了她的地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文化。
1.下边不属于第二段中加点的“三项重大演进”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文化思潮 B.中国文化的主体文化重心南移
C.湖南成为以儒学为正统的省区 D.出现“儒学地域化”学术现象
2.关于“湖湘文化”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湘文化是一种具有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思想特色的地域性文化。
B.湖湘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南移的中原儒学在其中居正统地位。
C.唐宋前的荆楚文化和两宋时的理学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两大渊源。
D.周敦颐、胡安国、张南轩、王船山、曾国藩等,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
3.对文中涉及的一些文化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楚文化是湖南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于唐宋以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
B.秦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两宋理学,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思潮。
C.理学既承传了儒学文化,又汲纳了佛、道文化,使儒学思想体系更博大精深。
D.湘学升华了湘人的人格魅力,湘人性格特质又造成了湘学的独特风格和精神。
4.下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南历史上曾是“荆蛮之地”,所谓“道南正脉”湖湘文化在两宋时期已经形成。
B.中国文化的演进、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很大程度上受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C.湖湘文化的二重性,即儒家正统和湘学特质,曾国藩的“湘军神话”是二者巧妙的组合。
D.湖湘文化最终将走出古老的湘楚大地,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文化。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建筑审美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为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 ,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严肃……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样式、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整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蒙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1.在西方,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在建筑史上,人类为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
C.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 ,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含了历史的审美因素。
2.第二段中加点的“某些特定的内容”指的是
A.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的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里更多的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主观因素。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二段从俭住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演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B.第二段画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说明了人们对建筑的感受是具体的。
C.文章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学法则入手来研究建筑美学。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美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的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的健康发展。
C.建筑美感终究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一项研究表明,过去五十年内,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对精神健康状况有很大影响。
英国一家旨在推广健康食品和农业发展的组织Sustain与"精神健康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现在的食品加工方式改变了人类摄入的关键营养成分的平衡。
过去五十年内,英国人吃的新鲜食品越来越少,饱和脂肪和糖分有很大增加。
报告说,这种现象引发了抑郁、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但是,食品专家同时指出,研究结果并不是决定性的。
精神健康基金会的负责人说,现在人们才刚刚开始理解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对大脑的影响以及饮食结构对精神健康状况的影响。他还说,在有些病例当中,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治疗精神问题比药物或者安慰疗法取得的效果还要好。
今天出版的这份报告指出了过去五十年内食品当中含有的矿物质、维生素、基本脂肪等成分的变化。
研究人员说,工业化养殖、种植业的发展引入了杀虫剂,饲料的变化也改变了动物体内脂肪的构成。 报告举例说,与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鸡体重达到屠宰重量的速度加快了一倍,鸡肉中脂肪的含量从当年的2%增加到了22%。鸡饲料的变化也改变了鸡肉当中omega-3和omega-6等重要脂肪酸的平衡。
同时,由于加工食品消费量增加带来的饱和酸摄入量的增多,可能减缓大脑的工作速度。
报告说,与五十年前相比,现在的人吃的新鲜蔬菜减少了34%,鱼减少了将近70%,而这两种食品都是omega-3的重要来源。
研究人员说,这些变化可能与抑郁、精神分裂、多动症、老年痴呆等有关。
报告的撰写人呼吁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鱼,并且呼吁政府更加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但是,英国营养学基金会的营养学家也警告说,营养成分影响精神健康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项研究非常困难,研究结果通常也带有主观色彩。
注:饮食与精神健康
抑郁:吃鱼太少 ;精神分裂:不饱和脂肪酸过少 ;老年痴呆:多吃蔬菜有预防作用;儿童多动症:缺铁、缺脂肪酸。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饮食结构的改变会对精神健康状况有很大影响的一项是
A.喂养动物的饲料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动物体内脂肪构成发生改变。
B.人们对新鲜蔬菜、水果、鱼的摄入量和五十年前相比大大减少。
C.调整人们的饮食结构治疗精神问题有时会比药物疗法效果更好。
D.鸡的体重增长改变了鸡肉中omega-3和omega-6脂肪酸的平衡。
2.下列不能说明“饮食与精神健康”关系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老年人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也许能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B.儿童多摄入含铁和脂肪酸的食物可能会减少多动症的发生。
C.努力减少“营养成分影响精神健康”的研究中的主观色彩。
D.采用传统方法喂养肉鸡以减少人们对鸡肉中脂肪的摄入量。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鲜食品摄入量不足,饱和脂肪和糖分摄入过多,容易引发人的抑郁、记忆力减退等。
B.如果过多的食用加工的食品将会导致饱和酸摄入量的增多,从而影响大脑的工作效率。
C.现在的食品加工方式改变了人类摄入的关键营养成分的平衡,故需调整食品加工方式。
D.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将影响大脑、饮食结构会影响精神健康的研究,人们还刚刚起步。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
A.采用现代工业化养殖动物和加工农副产品可能会改变动植物体内营养成分的结构平衡。
B.政府可以积极倡导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鱼,避免疾病的发生。
C.对于饮食结构、营养成分会影响精神健康这一观点,专家们的意见似乎并不完全一致。
D.抑郁、精神分裂、老年痴呆症等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关系,但其并不是唯一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国学要对现实有用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什么用?可以先从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来说,这种思维经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古人总结的某种思维经验,现在已有更为高深、准确的认识乃至理论了,然而古人在对道理的阐释中却有其独特的感悟,今人看了仍能启益心智,这便有用。例如《老子》讲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当然不及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高深、准确,但《老子》的有些阐述却相当精辟,因此至今看来仍有打动人心的力度。例如他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老子》第十一章,用任继愈先生译文)。现在造房子用砖块、预制板之类,这便是“有”;但如果“有”过了度,整个空间都被建筑材料砌满了,请问那房子还有什么用?因此今人分配住房十分重视究竟有多少“使用面积”。当然他也应该知道,倘若没有“建筑面积”,那么“使用面积”也便不存在了。再把这个实例提高到一般来说,《老子》就作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又如欧阳修的名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其中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人心”这个东西有时很冥顽不灵,往往需要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式来打动它,方能形成比较牢固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所以说“真理是不怕重复的”,只要不是简单的重复就行。
第二个层次是传统文化中有些思维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显然更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因而不但有用,而且大有研究之必要。这种思维经验在中国思想史中是不乏其例的(如儒家学说中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的思想),但为了更少疑义而易于论述,不妨以中国艺术史中的思维经验为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从那以后,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中国有经验的欣赏者也都能从优秀的画作中感知“气韵”,这说明“气韵”作为一种美的表现的确存在,然而至今无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推而广之来看,像“气韵”这样在中国艺术史上频繁出现的独特概念无虑数十。每一个概念都像一把钥匙,有可能打开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的宝库,那真是大大有用有益的事情。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用有益的东西,加以挖掘、筛选、阐释与发扬,便是国学的任务。这个国学的概念,其内涵比旧的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国学”是大得多了;研究的动机也不完全相同。因为从前研究“国学”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在,现在研究国学则是面向现实的。因此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增加对现实有用有益的内容,以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国学的发展也必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新的国学研究既然有艰巨的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任务,那就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真求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也必须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的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国学要真正能对现实有用,看来一方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玩儿”的态度,更不能把它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一味强调“坐冷板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任何学问要对现实有用,都必须了解
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
问题。
[选自《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对于至今无人能说清楚“气韵”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这一现象中蕴涵的道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中有些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
B.“气韵”和“气韵生动”这些独特概念只可感知,难以具体去表述。
C.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气韵”是一个美的表现,它只能存在于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中。

对“更不能把传统文化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中所蕴涵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国学研究要了解现实,转变观念。
B.强调新国学研究要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C.不能只注意传统文化的形式上的翻新,而要对现实有用。
D.新的国学研究要去伪存真、去芜存精。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学”的概念有三: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包括传统典籍)。作者持第三种说法。
B.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的优良学风,利用其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C.作者主张国学研究要对现实有用,因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D.“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说法虽好,能为人感知,但在理论上是不可知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