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注意,你应当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历史事实和给出的材料为自己每一个回答做出必要的说明。
材料1  引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材料2  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材料3  引自1939年1月5日希特勒与波兰外长贝克的谈话:
德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关心维护一个强大的民族主义的波兰,……一支强大的波兰陆军的存在意味着大大改善德国的处境;波兰部署在俄国边境一侧的陆军师节省了德国相应数量的额外的军事开支。
材料4  引自1939年3月8日希特勒在德国政、经、军界重要人士会议上的讲话:
……布拉格的情况是不能容忍的。……然后将轮到波兰。……至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它们当然属于德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空间。……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同自己的宿敌──法国进行清算……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进行清算。
材料5  引自1939年8月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美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法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
回答:(1)比较材料1和材料2:
①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
②张伯伦和丘吉尔在观点上有哪三点不同?
(2)比较材料3和材料4:
①其中哪一个材料给了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辩论以最好的回答?
②那么,另一个材料又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
(3)比较材料5和材料1:材料5说明了什么?
(4)史学界一般认为:
①英国奉行的绥靖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而且得到了法国和美国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追随或支持,直到英、法对德宣战后仍一度对它抱有某种幻想。
②绥靖政策的教训不仅对于曾经推行过它的人来说是深刻的,而且使世界人民在经历了空前灾难后,懂得了在侵略势力面前应当如何捍卫和平的真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论证你的回答。(答案空格500格)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些区域经济集团?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
材料二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的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2)近代以来,哪些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小?“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种趋势?
材料三到1986年时,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已经接近10000亿美元,支付债务利息占去了其出口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一半。为了支付债务利息,第三世界各国政府都减少了它们的社会支出和进口。但是由于工业国三分之一的出口目的地是第三世界,所以第三世界进口额的减少立即导致了第一世界失业人口的增加。……失业率的上升转而又引起对保护性关税的需求……这些经济问题驱散了二战后的自信心和愉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什么现象?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哪些问题?
(4)提出你对解决经济全球化弊端的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梁的共同主张。
材料二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2分)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2分)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中是如何体现“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4)你认为该小组通过以上材料的研究学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2分)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2)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墨家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为什么 ?
(3)西汉时,董仲舒倡导的儒学核心是什么?
(4)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列举秦朝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