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成字咸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
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笔力因是大进。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①以推之。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成得书且愤且叹曰:“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却其使不应。孙忿之,阴以贿厚赂营丘之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不逾时而果得数图以归。未几成随郡计赴春官较艺,而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成乃见前之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晚年好游江湖间,终于淮阳逆旅。子觉以经术知名,践历馆阁。孙宥尝为天章阁待制,出金帛以购成之所画甚多,悉归而藏之。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所同焉。或云又兼善画龙水,亦奇绝也。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 (选自《宣和画谱》,有删改)
注释:①衽:衣服前下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善属文,气调不凡属:连缀 |
B.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驰:奔走 |
C.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羁:束缚 |
D.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第:只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敛赀财以送其行 |
B.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十有一月耳 |
C.终于淮阳逆旅故燕王欲结于君 |
D.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成本是唐朝皇族后代,家道中落,还能以儒家道德自守,文章写得不同凡响,磊落有大志,不屑于结交权贵,才纵情于诗酒和画画之中。 |
B.李成画山水如同唐诗人孟郊鸣唱于诗歌,像书法家张旭颠倒狂放纵飘逸于狂草。在当时凡谈论山水画的人,都必定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人。 |
C.李成以善画得名,当时的王公贵戚很多都想用高价购买他的画,但他却认为自己画画是为了个人身心自娱,不是用来赚钱谋利,所以不理会他们求购的恳请。 |
D.李成死后,他的画更加难得,有些人摹仿他的画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甚至可以蒙蔽世人,这从侧面也说明了人们对他画的爱慕和认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翔同里人王发为汴州观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谓发曰:“闻君有故人,可与俱来。”翔见太祖,太祖问曰:“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补以军职,非其所好,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几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归而忿躁,杀唐大臣几尽,然益以翔为可信任。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
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太祖崩,末帝即位。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怨,卿其教我当安归!”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素不知书素:向来
B.翔切谏,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切:极力
C.末帝遽呼翔曰遽:急忙
D.乃自经而卒经:同“刭”,以刀割颈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敬翔深受太祖信任的一组是()
①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②太祖大喜,补以军职
③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④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
⑤细大之务必关之⑥君臣相向恸哭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翔从小好学,乾符年间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去投奔做了汴州观察支使的同乡王发,但是过了好长时间王发也没有推荐他,他处境更加困窘。
B.敬翔初见太祖,太祖问他《春秋》中体现的用兵之法能否为我所用,敬翔表示学习古代兵法固然重要,但更应结合现实情况随机应变,太祖听了非常高兴。
C.太祖打败赵匡凝,占领荆、襄后,不听敬翔劝阻,乘胜进攻淮南,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寿州之战失利。太祖非常后悔,更加认为敬翔可以信任。
D.敬翔与李振都深得梁太祖信任,梁灭亡后,唐庄宗下诏书赦免梁群臣,李振邀敬翔一起去朝见庄宗,敬翔没有去,而用自杀来坚守气节。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
译文:
(2)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译文:
(3)今急矣,勿以为怨,卿其教我当安归!(3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愬以父荫起家,授卫尉少卿。愬有筹略,善骑射。元和十一年,用兵讨蔡州吴元济[注]。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桔,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冠诸军,贼悉以精卒抗光颜。由是愬乘其无备,十月,将袭蔡州。十日夜,阴晦雨雪,以李佑率突将三千为先锋,愬自帅中军而行。贼恃吴房之固,晏然无一人知者。李佑坎墉而先登,敢锐者从之,尽杀守门卒而登其门。元济请罪,乃槛送京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三)
[注]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汝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肃:恭敬
B.乃绐告三军日绐:欺骗
C.秀琳感恩,期于效报期:希望
D.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易:轻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愬“有筹略”的一组是( )(3分)
①愬抗表白陈,愿于军前自效
②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
③战者,非吾事也
④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
⑤若欲破贼,须得李佑
⑥尔以轻骑搏之,必获祜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出兵讨伐叛将蔡州吴元济,两任统帅作战不利。李愬上奏自荐,宰相李逢吉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参与平叛。
B.李愬谋袭蔡州,对兵士以诚相待,并准备好充足的武器装备,同时,利用叛军新近战败,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出兵奇袭,攻克蔡州。
C.李愬采用降将吴秀琳建议,先擒叛军悍将李佑。他在李祜率兵收割麦子时,派兵佯装要放火烧毁麦田,引诱李佑轻率追击,结果预先埋伏的唐军骑兵将其活捉。
D.李祜被俘,李愬以礼相待,委以官职,不加猜忌防范,使李祜感激报效,不仅提供了叛军的虚实,而且作为前锋在雨雪之夜偷袭蔡州,率先登城,占领了城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
译文:
(2)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译文:
(3)愬乘间常召裙,屏人而语,或至夜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
太祖得巢湖水师,善长力赞渡江。既拔采石,趋太平,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太祖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为帅府都事。太祖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为参议。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户百五十,给佃户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逾年,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徙江南富民十四万田濠州,以善长经理之,留濠者数年。七年擢善长弟存义为太仆丞,存义子伸、佑皆为群牧所官。九年以临安公主归其子祺,拜驸马都尉。初定婚礼,公主修妇道甚肃。光宠赫奕,时人艳之。
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帝手诏条列其罪,傅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习法家言,策事多中策:谋划
B.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董:监管
C.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徙:迁移
D.光宠赫奕,时人艳之艳:羡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B.又娴于辞命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C.四年以疾致仕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杀人,五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
B.李善长表面宽和而内心刻薄,奏请朝廷罢免了和他争权的李饮冰、杨希圣,又逼迫和他发生矛盾的刘基告老辞官。
C.定国后,李善长光宠赫奕,弟弟李存义擢为太仆丞,侄子李伸、李佑都担任了地方官员,儿子李祺成了驸马,拜驸马都尉。
D.胡惟庸因李善长推荐,一直做到丞相,后来胡惟庸因为谋反被杀,李善长自己也因受胡案牵连致使自己连同妻子以及其他亲属七十余人被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下,即揭之通衢,肃然无敢犯者。
译文:
(2)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
译文:
(3)帝怒按斌,斌故给事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时交通惟庸状。
译文: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民饥,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世忠极言其弊,因条上兴水利、复常平①二事,多施行。已,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②,乞赐爵谥,崇庙食,且录其子孙,复其族属,为忠义劝。章下礼官,寝不行。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
大同总兵官神英、副总兵赵昶等,因马市令家人以违禁彩缯易马,番人因阑入私易铁器。既出塞,复潜兵掠蔚州,陷马营,转剽中东二路。英等拥兵不救.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甲。十一年,事发,世忠往勘。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因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英落职•振召还,昶及参将李屿等俱逮问。
寇犯延绥、大同,世忠言:“国初设七十二卫,军士不下百万。近军政日坏,精卒不能得一二万人。此兵足忧也。太仓之储,本以备军。近支费日广,移用日多。倘兴师十万,犒赐无所取给。此食足忧也。正统己巳之变尚有石亨、杨洪,迩所用赵昶、刘淮之属,先后皆败。今王玺、马异又以失事告。此将帅足忧也。国家多事,大臣有以镇之。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国势乎?此任人足忧也。政多舛乖,民日咨怨。京军敝力役,京民苦催科,畿甸觊恩尤切。顾使不乐其生至此,临难谁与死守?此民心足忧也。天变屡征,火患频发。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此天意足忧也。”
正德四年闰九月,召为光禄少卿,旋改尚宝司卿。其年冬,与通政丛兰等出理边屯,世忠往蓟州。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从之。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世忠故方鲠,朝议宽之,得免。再迁大理少卿。八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冠在河套,逐之失利,乃引疾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常平:官方粮仓。②建文朝殉难诸臣:建文四年,朱棣夺位,改号永久•建文朝部分遗臣自杀殉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俟:等待
B.复其族属,为忠义劝劝:劝说
C.番人因阑人私易铁器易:交换
D.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闻闻:报告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吴世忠为他人着想的一组是(3分)
①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乞赐爵谥,崇庙食
②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
③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
④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
⑤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
⑥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发生饥荒时,吴世忠主张兴修水利、恢复官仓,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措施大多得到施行。
B.吴世忠将神英等官员拥兵不救蔚州的实情上奏皇帝,皇帝认为神英等人贪图私利畏惧敌人,放纵自我无视法令制度,将他们一一逮捕。
C.吴世忠认为当朝在“兵、食、将帅、任人、民心”等方面都存有忧患,而且天象变化,灾难频发,实在令人担心。
D.吴世忠为官多有建树,虽因刘瑾事件遭弹劾,但因一向正直被朝廷宽免。后在河套之战中失利,于是托病归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3分)
(2)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3分)
(3)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成进士,授国史院检讨。
方议修《明史》,斌应诏言:“《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元史》修于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顺治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下所司。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谓斌奖逆,拟旨严饬,世祖特召至南苑慰谕之。
斌出为潼关道副使。十六年,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玉廷以兵至,见有备,都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康熙)二十四年,淮、扬、徐三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不俟诏下,即行咨请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分赈淮安。斌赴清河、桃源、宿迁、邳丰诸州县察赈,疏闻,上命侍郎素赫助之。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胥吏、倡优毋得衣裘帛,毁淫词小说,革火葬。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骛。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独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著:书写、记载
B.斌策玉廷必变计策:策反
C.上卒免汉臣罪卒:最终
D.籴米湖广籴:买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可概以叛书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B.①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①《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D.①谚谓其山曰“肉山”
②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3.下列对原文有关问题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斌主张对坚持节操的前明大臣不可以一概视为叛逆。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这一主张是称赏叛逆,于是拟定诏旨对他严加饬责,顺治帝特地将这两人召至南苑劝阻他们。
B.明将李玉廷已约定投降清廷,因郑成功进攻江宁而改变主意,起兵策应;但汤斌早有准备,最终擒获了李玉廷。
C.淮、扬、徐三府遭遇水灾时,汤斌处事果敢,他不待朝廷的批准,就发咨文请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分粮赈济淮安,自己则前往清河、桃源等州县察访赈灾。
D.汤斌重视政教风化,规定吏民穿着,革除陋习,破除迷信,这些措施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
译文:
(2)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
译文:
(3)汉臣应诏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