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括号内对比喻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在贫穷与疾病的处境中坚持奋斗) |
| B.“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吸取伟人的勇气作为自己奋斗的动力) |
| C.“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奋斗艰难之际沉静下来休息) |
| D.“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样飞涌出来”(这些伟人的心灵,能产生非常诱人的鼓舞力量和强烈的慈爱)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雕饰满堂采时乖命蹇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 B.按揭下脚料坐收渔利是可忍孰不可忍 |
| C.鏖战协奏曲披波斩浪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 |
| D.勖勉口头禅志大才殊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下列表格中不能充当相关修辞手法例句的一项是()
| 修辞手法 |
例句 |
||||
| 夸张 |
|
下列有关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桥边的老人》选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给读者一种真实感、亲切感。这样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从而更显得客观。 |
| B.《墙上的斑点》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心理世界,它是作者进入现实世界的一个跳板。 |
| C.高尔基在《丹柯》中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高举着自己燃烧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道路的英雄形象。在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
| D.《清兵卫与葫芦》中开头用倒叙手法,留下悬念,与结尾遥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主题。 |
下列有关鉴赏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当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不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所以他采取的是无限的视角。 |
| B.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
| C.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但所有的作品最终都是有主题的。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形象大于思想。 |
| D.小说在刻画人物的路数方面不尽相同。不管是描写“圆形人物”,还是描写“扁平人物”,都需要贴着人物的心理写和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月夜原是神秘的,安谧的,凄清的,。树多即可增进幽暗。
①幽暗可以衬出月色皎洁
②平湖秋月的妙处,便是树多
③与其在歌吹喧阗、灯光辉煌的地方玩月
④阒静可使观者的精神舒缓,与月冥合
⑤毋宁在寂寥无人、幽暗阒静的所在赏月
| A.②③⑤④① | B.①④③⑤② | C.②④①③⑤ | D.③⑤①④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