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可用碳酸钠制备少量亚硫酸钠晶体,有关装置如下图所示:
将17 g Na2CO3溶于80 mL水中,分装在C、D两个锥形瓶中,再将25 g铜屑放入圆底烧瓶中,将60 mL浓H2SO4和10 mL水的混合液装在分液漏斗中,逐滴加入硫酸后,小心加热使SO2逐渐产生(注意控制气量大小和反应速率的快慢)。将SO2通入Na2CO3溶液中至饱和,在合并C、D两瓶所得溶液中,慢慢加入17 g Na2CO3,蒸发浓缩,冷却后得亚硫酸钠晶体。试回答:
(1)如何配制60 mL浓H2SO4与10 mL水的混合液?
(2)装置B中浓H2SO4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2SO3溶液要分装在两个锥形瓶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控制SO2产生速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SO2结束后,加Na2CO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以石墨为电极电解A的水溶液,并做下面一系列实验。试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问题(电解质A的水溶液焰色反应呈紫色)。
(1)A的化学式为 ,E的名称为 。
(2)I和F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若将电解装置中的阳极换成铁棒,则在U型管底部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在水处理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的高效安全消毒剂。与Cl2相比,ClO2不但具有更显著地杀菌能力,而且不会产生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有机氯代物。
(1)在ClO2的制备方法中,有下列两种制备方法:
方法一: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
方法二:2NaClO3+H2O2+H2SO4=2ClO2↑+Na2SO4+O2↑+2H2O
用方法二制备的ClO2更适合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用ClO2处理过的饮用水(pH为5.5~6.5)常含有一定量对人体不利的亚氯酸根离子(ClO2-)。2001年我国卫生部规定,饮用水ClO2-的含量应不超过0.2 mg·L-1。
饮用水中ClO2、ClO2-的含量可用连续碘量法进行测定。ClO2被I-还原为ClO2-、Cl-的转化率与溶液pH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当pH≤2.0时,ClO2-也能被I-完全还原成Cl-。反应生成的I2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
2Na2S2O3+I2 ="=" Na2S4O6+2NaI
①请写出pH≤2.0时,ClO2-与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完成相应的实验步骤:
步骤1:准确量取V mL水样加入到锥形瓶中。
步骤2:调节水样的pH为7.0~8.0
步骤3:加入足量的KI晶体。
步骤4:加少量淀粉溶液,用c mol·L-1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V1 mL。
步骤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6;再用c mol·L-1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V2 mL。
③根据上述分析数据,测得该饮用水样中的ClO2-的浓度为__________ mol·L-1(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④若饮用水中ClO2-的含量超标,可向其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_________还可用于净水(填化学式或离子符号)。
(1)酯化反应:跟作用而生成和的反应。
(2)断键规律:酸去基醇去。
(3)右图为乙酸和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
试叙述:该实验反应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
说明:①药品加入顺序:浓硫酸一定不能第一个加入。
②浓硫酸的作用:
③饱和碳酸钠作用:
④此反应是可逆反应
⑤长导管不能伸入到液面以下:
有下列化学仪器:
①托盘天平②玻璃棒③药匙④烧杯⑤量筒⑥容量瓶⑦胶头滴管⑧细口试剂瓶⑨标签纸
(1)现需要配制500m L 1mol/L H2SO4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H2SO4;
(2)从上述仪器中,按实验要求使用的先后顺序,其编号排列是;
(3)容量瓶使用前检验漏水的方法是;
(4)若实验遇到下列情况,对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①用以稀释浓硫酸的烧杯未洗涤,;
②未经冷却将溶液注入容量瓶中,;
③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再加水,;
④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某浓度的稀盐酸(足量),将两个各装有0.3g NaHCO3和 Na2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HCO3和Na2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到现象如右图:
(1)盛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的试管中气球变得更大, 大小气球(不计气球的弹力和气体温度影响) 体积之比约为(填最简单整数比)____________。
(2)甲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发现盛NaHCO3粉末的试管变冷,而盛Na2CO3粉末的试管变热。由此他得出:不管其状态如何,NaHCO3和HCl反应为吸热反应,而Na2CO3和HCl反应为放热反应。甲同学写出了如下热化学方程式(其中“aq”代表水合或无限稀释的含义):
HCO3-(aq)+ H+(aq) →H2O(l)+ CO2(g) ΔH1;ΔH1>0
CO32-(aq)+ 2H+(aq) → H2O(l) + CO2(g) ΔH2 ;ΔH2<0
甲同学所作结论的方法是否正确?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3)为研究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某研究小组以《NaHCO3、Na2CO3 和盐酸反应过程中热效应的研究》为研究课题,进行了如下实验(每次实验各做三次,取平均值):
序号 |
试剂1 |
试剂2 |
混合前温度 |
混合后最高 或最低温度 |
① |
35mL水 |
2.5g NaHCO3固体 |
20℃ |
18.5℃ |
② |
35mL水 |
3.2 Na2CO3固体 |
20℃ |
24.3℃ |
③ |
35mL稀盐酸 |
含2.5g NaHCO3的饱和溶液32.5mL |
20℃ |
19℃ |
④ |
35mL稀盐酸 |
含3.2g Na2CO3的饱和溶液23.1mL+10ml水 |
20℃ |
24.2℃ |
⑤ |
35mL稀盐酸 |
2.5gNaHCO3固体 |
20℃ |
16.2℃ |
⑥ |
35mL稀盐酸 |
3.2g Na2CO3固体 |
20℃ |
25.1℃ |
请你帮助填写相关内容:
该实验中所用的仪器除试管、药匙(或V型纸槽)、气球、玻璃棒、烧杯、量筒、保温瓶外,还需要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NaHCO3的溶解是吸热过程 |
B.NaH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
C.Na2CO3的溶解是放热过程 |
D.Na2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
(5)结论:影响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热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