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里克利的民主改革中,最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治的措施是
A.废除债务奴隶 | B.取消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发放工作津贴 |
C.创立“陶片放逐法” | D.选举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方式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 | B.嬴政自称始皇帝 |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 D.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
为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英美两国于1943年7月分别发表各自的战后方案,即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战后,英美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美国允诺给英国巨额贷款的诱压下,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充分说明
A.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
B.美国与英国共同分享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
C.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中心 |
D.英国顾全大局,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 |
1978年底,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到北京。他回忆说:“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穿灰的衣服、黑的衣服,或者绿的衣服,……我感觉就像被一座灰的墙给包围住了一样。”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促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①实行对外开放,拉近了与欧美国家的距离
②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
③中国与西欧国家隔阂与矛盾消除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