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吕留良是清初有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又主张严“华夷”之别,认为孔子赞扬管仲的“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雍正……多次发布谕旨,并把这些谕旨刊刻公布,称《大义觉迷录》。其中极力驳斥传统的华夷之辨,认为……华夷都是一家人,“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猃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舜为东夷之人,周文王为西夷之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满汉是一体的。对人的看法、评价应以五伦为准则,而不应该以民族来区分。“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我朝肇基东土,德教宏敷,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为臣民者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
——据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三 案发,吕(留良)被戮尸示众。族人、门生被斩首、流放,或为奴婢。
——据李洵等主编《明清史》
回答:
⑴分析材料一,说明吕留良的主张所包含的基本思想。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雍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其主张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⑶上述材料反映了清初社会存在着什么突出问题?清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力量得以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悲伤往上爬”指的是?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乌克兰危机引发的美俄欧纷争可谓启动了“新冷战”的序幕。回顾历史,俄国(苏联)与西方的关系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全球的安全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他国家面对德国的这种状态,有判断错误、一连串的怯懦行为和糟糕的盘算。然而这中间难道不也有各国政府领导间的合谋么?从将苏联、共产主义及其红军作为邪恶敌人的时刻起,难道不能将纳粹德国当作一道有用的防火墙么?难道德国不会通过向东推进来寻找(对一战战败)有用的补偿么?
——【法】米歇尔·波德著《资本主义的历史从1500年至2010年》
(1)指出材料一中的“其他国家”对德国采取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这一政策对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面对同样实力得以加强,势力不断扩张的苏联,美国被赋予了资本主义阵营领导者的角色。1945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开始为战后做准备。……于是这个星球上就开始了一场棋局竞赛,两个超级强权都在各处落子,强化已经掌控的领地,威胁对方掌控较弱的地区,期间几个超乎寻常的紧张时期则勾勒了双方不越界的量度。
——【法】米歇尔·波德著《资本主义的历史从1500年至2010年》
(2)材料二中“1945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开始为战后做准备”指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美苏之间的棋局竞赛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
(3)材料三所示图中第一次建交高潮的特点是什么?这次建交高潮中最大的成果是什么?这一成果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西方文明发展中共同的特点。
材料一“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内藤湖南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陈衡哲
材料二在五四前后,胡适把新文化运动翻成“Renaissance”,我觉得是一种借用,并不是给它一个科学的定义。——陈乐民
新文化运动从时间上前后持续不到十年,这就和延续二三百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无法比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解救民族危难的急躁情绪又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地带着学者们对其持有的种种指责:浮躁、肤浅、急功近利。这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巨人”的水平和层次,影响了运动的深度和广度,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通过办报创刊,向国人传播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在广大的文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一片沉寂。
——《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比较》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复兴古学”的背景,并指出其与“西洋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10)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否认可把新文化运动翻译成“Renaissance”,请说明理由。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如启蒙思潮中的泰斗伏尔泰,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秦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西方的启蒙者对中国传统儒学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二“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各自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这一思想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传统”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统”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3)结合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具体影响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文明交流”对社会发展影响力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