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联合发出警告,油煎和烘烤的食品中含有浓度严重超标的丙烯酰胺(CH2==CHCONH2,简称丙毒),它是一种二级致癌物质。下列有关丙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丙烯酰胺能使溴水褪色 |
| B.丙烯酰胺分子内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 |
| C.丙烯酰胺属于一种氨基酸 |
| D.丙烯酰胺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生成CH2==CHCOOH和NH3 |
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
①混合物:盐酸、漂白粉、氯水、水银②化合物:CaCl2、NaOH、HC1、HD
③电解质:明矾、石膏、冰醋酸、氯化银④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
⑤放热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钠、碳与二氧化碳高温化合成一氧化碳、甲烷燃烧
|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③ | D.④⑤ |
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来吸收氯气:Cl2+OH—→Cl—+ClO—+H+ |
| B.将金属Na加入冷水中:2Na+2H2O→2Na++2OH—+H2↑ |
| C.向稀硝酸中加入少量铁粉:3Fe+8H++2NO3→3Fe2++2NO↑+4H2O |
| D.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少量苛性钾溶液:Ca2++2HCO—3+2OH—→CaCO3↓+CO2-3+2H2O |
下列现象或反应的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 现象或反应 |
原理解释 |
|
| A |
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 |
铝箔表面生成的氧化物具有高熔点 |
| B |
钠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反应 |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
| C |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都呈红色 |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是碱 |
| D |
铁制容器可用于盛装冷的浓硫酸 |
铁与浓硫酸不反应 |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80g硝酸铵中含有氮原子数为2NA |
| B.在常温下,1mol氩气含有原子数为NA |
| C.32gCu与足量的硫蒸汽充分反应,电子转移总数为0.5NA |
| D.在标准状况下,11.2L SO3含分子数0.5NA |
下列各组离子在给定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含有大量NO—3的水溶液中:NH+4、Fe2+、SO2-4、H+ |
| B.在pH=12的溶液中:ClO—、SO2-3、Na+、K+ |
| C.能与铝粉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中:Na+、Al3+、CH3COOO—、I— |
| D.含有大量HCO—3的澄清透明溶液中:K+、C6H5O—、Cr—、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