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及经略燕地。太祖西征,留倍守京师,因陈取渤海计。天显元年,从征渤海。拔扶余城,上欲括户口,倍谏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从之。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大諲撰[注]穷蹙,请降。寻复叛,太祖破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
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于是大元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太宗既立,见疑,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
(选自《辽史》卷七十二有删改)
[注] 大諲撰:皇帝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 说:通“悦”,高兴
B.大諲撰穷蹙,请降 穷:走投无路
C.遂如仪坤州 如:到……去
D.又置卫士阴伺动静 伺:守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和“受太祖器重”的一组是( )
A.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以倍为人皇王主之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 B.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
C.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
D. 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询问应当先祭祀谁时,义宗倍的观点和大臣截然不同,他认为孔子是受万世尊重的圣人,应该先修建孔子庙祭祀孔子。
B.攻下扶余城以后,太祖接受了义宗倍的建议,并任命义宗倍和大元帅德光为先锋,包围了忽汗城,迫使大諲撰投降。
C.义宗倍本是皇太子,但他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与群臣一起向太后请求,让出了本当由他自己继承的皇位。
D.太宗登基之后,把义宗倍迁到南京居住,并且迁走了那里的百姓,又安置了卫士“阴伺动静”,这是义宗倍远投国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孝子传
清·佚名
郑孝子立本,父相德,坐事戍西域。立本稍长,知痛哭,废寝食。及年十八,辞母寻父。母初止之,不听,临行哭而戒之曰,“汝父左手小指缺一节,中有横纹,幸而相见,以此为验也。”历半年,行抵库车,查军籍无父名。未知所往。边徼人稀地广,又无可乞食者,困甚。
会军将高魁元,闻立本操中土音,问之,具以告。魁元惊曰:“汝父我友也。曩昔戍绥来县,虽然,别八年矣。去此三千里,中隔雪山,往大不易也。”馈赀而别。立本既知父耗,心益急,时张格尔余党未靖,官道梗塞,乃裹粮走小路。攀崖越岭,误入深山,前临陡涧,深不见底,立本旁皇无策。黑夜探行,转折至天明,气息仅属而已。
差官赵弁者,从山脊过,问而怜之曰:“我转饷回,即赴绥来,当携汝行。”托立本于回务主事奇氏家,奇礼遇之。居逾年,赵不至,乃复潜去。行入戈壁中,时夏日酷烈,掬路旁马溺饮之而呕,呕而复饮,如是数日,惫极而仆。适番众骑马过,抚之未绝,负至泉饮之,逾时始苏,又以饼饵食之。复起行数十里,见天山雪水,汹汹迎来。褰裳涉之,寒若层冰,中挟砂石如碗如拳,击胫骨痛不可忍。良久得岸,始达土鲁番大道。
由是历蒙古塔,至乌鲁木齐,急奔绥来县访问,则父已病殁数年矣。立本长号过市,恸不欲生,濒死者再。先时相德抵戍,西人筵请教读,隶门墙者颇多,卒之日,共营葬焉。及闻立本至,告以墓所。他日启墓,门人悉会。祭毕开棺,体肤悉化,惟左手独存,缺指横纹宛然,远近骇异,以为天留只手,以待孝子辨认也。立本益哀哭不能止。众上其事于都统,沿途具夫役,给驿马,护孝子负骨以归。
立本抵家拜母,相持悲泣。葬之日,父老士女,奔走往观,咸呼为郑孝子云。
(选自《名人轶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坐事戍西域坐:因……犯罪 |
B. 馈赀而别馈:赠送 |
C.奇礼遇之遇:遇到 |
D.惫极而仆仆:倒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临行哭而戒之曰吾尝跂而望矣 |
B.未知所往某所,而母立于兹。 |
C.问之,具以告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D. 乃复潜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郑立本孝顺的一项是( )
①知痛哭,废寝食②即赴绥来,当携汝行
③天山雪水,汹汹迎来④既知父耗,心益急
⑤抚之未绝,负至泉饮之⑥长号过市,恸不欲生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②④⑤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孝子名叫立本,他父亲被发配西域戍边。立本长到十八岁,就拜别母亲去寻找父亲。母亲告诉立本,他父亲左手小指缺掉一节,中间有道横纹。 |
B.郑立本从一个叫赵弁的差官那里知道父亲的消息后,心里更加着急,就带着干粮走小路攀山越岭去寻找父亲,走错路进入深山,转来转去走到天亮,只剩下一丝气息。 |
C.在戈壁沙漠中,夏天阳光酷热,郑立本只能喝马尿,后来疲惫至极倒在了路上。幸好被一群骑马经过那里的当地番民救起,给他水喝,又拿大饼干粮给他吃。 |
D.郑立本到达绥来以后才知道父亲已经病死多年。他背着骨灰回到家中,母子俩抱头痛哭。安葬那天,家乡的父老乡亲奔走观看,都称呼他为郑孝子。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汝父我友也。曩昔戍绥来县,虽然,别八年矣。去此三千里,中隔雪山,往大不易也。
⑵先时相德抵戍,西人筵请教读,隶门墙者颇多,卒之日,共营葬焉。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资治通鉴•周纪三家分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写出《资治通鉴》的体例与编者。
答: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韩、魏两家为何会和赵氏合作与合作成功的原因。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各题。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瑀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一见异之,因屏人呼上座,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大举南侵,五道并进,武帝率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长沙宣武王时为梁州刺史,魏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皆惮,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以为止舍。多伐材竹,沉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伐,自是军机多事,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省。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家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果食未尝举箸。尝因醉后取一柑食之,武帝笑谓曰:“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问:消息 |
B.一见异之,因屏人呼上座屏:退下 |
C.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嘉:赞赏 |
D.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直:值班 |
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①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②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③官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⑥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A.①③⑥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僧珍世代居住广陵,家里很贫寒。在梁文帝那里作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 |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
C.在吕僧珍任职期间,他堂兄的儿子虽然一直跟随着他,但是以贩葱为业,他在就任南兖州刺史以后,也没让家人放弃贩葱这一职业。 |
D.吕僧珍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一人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答:
(2)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
答:
(3)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各小题。
曹翰,大名人。少为郡小吏,好使气陵人,不为乡里所誉。乾祐初,周太祖镇邺,与语,奇之,以隶世宗帐下。
及世宗即位,补供奉官,从征高平,参豫谋画。寻迁枢密承旨,护塞决河。世宗征淮南,留铠甲千数在正阳,既而得降卒八百,部送归京师。时翰适从京师来诣,过正阳十数里许遇之,虑劫兵器为叛,矫杀之。及见世宗,具言其事,世宗不悦。翰曰:“贼□困归我,非心服也,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因不之罪。
宋初,从征泽、潞,还,改济州刺史。乾德二年,太祖亲征西蜀,移刺均州,涧谷深险,翰令凿石通道,师旋以济。时全师雄拥众十万余据郫县叛,谋窥成都,翰率兵会刘光毅、曹彬等讨平之。未几,军校吕翰杀武怀节,据嘉州以叛,翰及诸将夺其城。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师还,迁蔡州团练使。
开宝二年,从征太原,复为行营都壕砦使。既班师,会河决澶州,令翰董其役,翰出银器助役,沉□乘白马以祭;复决阳武,再护役,皆有成绩。将征江南,命翰率兵先赴荆南,改行营先锋使,进克池州。金陵平,江州军校胡德、牙将宋德明据城拒命。翰率兵攻□,凡五月而陷,屠城无噍类,杀兵八百。
翰在郡岁久,征敛苛酷,政因以弛。上以其有功,每优容之。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诏遣御史滕中正乘传鞫之,狱具,当弃市,上贷其罪,削官爵,流锢登州。
翰阴狡多智数,好夸诞,贪冒货赂,饮酒至数斗不乱。每奏事上前,虽数十条,皆默识不少差。尝作《退将诗》曰:“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翰直禁日,因语及之。上悯其意,故有银钱之赐。咸平元年,赐谥武毅。
(选自《宋史·曹翰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使气陵人陵:欺凌 |
B.翰令凿石通道,师旋以济旋:凯旋 |
C.进克池州克:攻克 |
D.狱具,当弃市狱:案件 |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贼□困归我,非心服也
②沉□乘白马以祭
③翰率兵攻□
A.①若②其③之 | B.①以②其③也 |
C.①若②所③也 | D.①以②所③之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B.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C.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D.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即位后,补任他为供奉官,负责堵塞黄河决口。 |
B.曹翰怕在正阳十几里处遇到的降卒抢劫兵器叛乱,就假称诏令杀掉了他们。 |
C.黄河在澶州、阳武决口,曹翰管理督办,成绩不斐。 |
D.曹翰在地方任职,暴虐违法,赵光义念他有功,多次宽宥他的罪过,最终把他流放禁锢在登州。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因不之罪。
②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
2.赵光义称赞曹翰智勇无双,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 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周主之罪诛:声讨 |
B.敝兵劳众敝:疲惫 |
C.顾争于戎狄顾:反而 |
D.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广:扩充 |
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争名者于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C.以因 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 |
D.不如伐蜀之完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秦国当时的主攻方向问题,张仪与司马错展开争论。辩论双方在论证各自主张时,都紧扣“利弊”二字,阐明自己的观点。 |
B.张仪力主“伐韩”。出兵三川,进逼周室,“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一举称霸,功大利近。 |
C.司马错认为伐蜀“易”而有利,伐韩“危”而多弊,立论坚实,分析透辟,很有说服力。 |
D.二人的论辩风格大相径庭:张仪沉着冷静,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纵横家风采与司马错蹈空踏虚,高谈阔论,词语华美,颇具诱惑力的政治家风范,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译文:
(2)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