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明代散文选译》)
[注]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连接
B. 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官长
C.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遗憾
D. 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B. 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C. 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D. 而直为一湖山也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3. 下列句子中,与“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一句中“官”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C.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 下列对原文的鉴赏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山水等人间风物,突出景致的优美,然后写“豁然堂”的改造和名字的由来。
B.“豁然堂”命名的原因是:改建后,该堂视野豁然开阔,从而能够饱览方圆百里之内的山光水色。
C. 文章最后由“豁然堂”所带来的人的视野的改变,自然地联系到“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的关系,这是一种由事及理、借物说理的写法。
D. 作品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错落有致,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
翻译下面句子
1、(1)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2、从选文中,你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翻译下面句子
1、(1)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2)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翻译下面句子
1、(1)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庄子•养生主》)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
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
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2、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②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孔子在本章中阐述了一个什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