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雄:英雄、豪杰 |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佯:假装 |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藉:借 |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视:主管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
C.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2)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而商君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法:效法 |
B.民怪之,莫敢徙。怪:以--为怪 |
C.黥其师公孙贾。黥:刺杀 |
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具:制定完备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公孙鞅为变法所做的努力的一组是( )(3分)
①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②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④刑其傅公子虔。
⑤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⑥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3分)
(2)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3分)
(3) 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
C.处穷达,临祸福![]() |
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
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 |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 |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高祖尝召访之,俭日:“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从定京师,晋昌郡公。
武德初,迁中书侍郎。吕崇茂以夏县反,与刘武周连和。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致讨。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谋反,会俱在贼中。君实私语俭日:“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会高祖幸蒲津,舟及中流而世让至,高祖惊,日:“岂非天也!”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杀,余党皆诛。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高祖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尽簿怀恩赀产赐俭。还为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日:“卿观颉利可取乎?”对日:“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岁余,为民部尚书。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日:“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日:“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坐小法,贬光禄大夫。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谥日襄。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典:主管。 |
B.故俭雅与秦王游雅:平素。 |
C.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庶:或许。 |
D.坐小法,贬光禄大夫坐:因为。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俭忠于唐室的一组是()
①事亲以孝闻②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
③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④命趋还舟,捕反者
⑤身幽辱而不忘朝廷⑥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俭富有政治远见。看到隋室昏乱,他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在受到高祖召见时,唐俭分析天下大势,为高祖出谋划策。 |
B.唐俭为人不拘小节。年轻时爽快豪迈,不受约束;后来身居高位,在官任上却不好处理政事,喜欢与宾客纵酒玩乐。 |
C.唐俭屡建奇功。他曾参与平定京师;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及时发现独孤怀恩的反叛阴谋,解救了高祖的危难;后来又在击败突厥过程中立下大功。 |
D.唐俭善于因势利导。他跟随太宗打猎时,看到太宗拔剑砍死野猪,趁机劝谏太宗不要沉溺于打猎而忘了治国之策,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
(2)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薛存诚,字资明,河东人。父胜,能文,尝作《拔河赋》,词致浏亮,为时所称。存诚进士擢第,累辟使府,入朝为监察御史,知馆驿。元和初,王师讨刘辟,邮传多事,上特令中官为馆驿使。存诚密表论奏,以为有伤公体。会谏官亦论奏,上乃罢之。转殿中侍御史,迁度支员外郎。裴垍作相,用为起居郎,转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改兵部郎中、给事中。琼林库使奏占工徒太广,存诚以为此皆奸人窜名,以避征役,不可许。咸阳县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上闻甚悦,命中使嘉慰之,由是擢拜御史中丞。
僧鉴虚者,自贞元中交结权倖,招怀赂遗,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会于頔、杜黄裳家私事发,连逮鉴虚下狱。存诚案鞫得奸赃数十万,狱成,当大辟。中外权要,更於上前保救,上宣令释放,存诚不奉诏。明日,又令中使诣台宣旨曰:“朕要此僧面诘之,非赦之也。”存诚附中使奏曰:“鉴虚罪款已具,陛下若召而赦之,请先杀臣,然后可取。不然,臣期不奉诏。”上嘉其有守,从之,鉴虚竟笞死。洪州监军高重昌诬奏信州刺史李位谋大逆,追赴京师。上令付仗内鞫问。存诚一日三表,请付位于御史台。及推案无状,位竟得雪。
未几,再授给事中。数月,中丞阙,上思存诚前效,谓宰相持宪无以易存诚,遂复为御史中丞。未视事,暴卒。宪宗深惜之,赠刑部侍郎。存诚性和易,于人无所不容,及当官御事,即确乎不拔,士友以是称重之。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初,王师讨刘辟讨:征讨 |
B.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绳:约束,制裁 |
C.鉴虚罪款已具具:具体 |
D.不然,臣期不奉诏期:要求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薛存诚宁违抗皇命也要依法行事的一组是()
①存诚密表论奏,以为有伤公体
②存诚以为此皆奸人窜名
③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
④上宣令释放,存诚不奉诏
⑤存诚一日三表,请付位于御史台
⑥上嘉其有守,从之,鉴虚竟笞死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薛存诚出生于书香门第,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初任幕僚,后入朝为监察御史。他在任给事中时,由于对袁儋一案处理得当而升迁。 |
B.鉴虚受贿一案,鉴虚贪赃金额巨大,薛存诚将其按律判罪。然而,鉴虚与宦官及朝廷内外官员联系广泛,案发后,权贵显宦纷纷为鉴虚说情。 |
C.薛存诚办案总是严肃认真,秉公执法,实事求是,既不放过一个恶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其行事风格令皇上也非常畏惧,屡次顺从他的意愿。 |
D.薛存诚被朝廷调任给事中,但后来朝廷却找不到比他更合适担任御史中丞的人选,所以仍把他请回,可惜未及到任,他却突然死亡。 |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阳县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
(2)及推案无状,位竟得雪。
(3)于人无所不容,及当官御事,即确乎不拔,士友以是称重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薛存诚,字资明,河东人。父胜,能文,尝作《拔河赋》,词致浏亮,为时所称。存诚进士擢第,累辟使府,入朝为监察御史,知馆驿。元和初,王师讨刘辟,邮传多事,上特令中官为馆驿使。存诚密表论奏,以为有伤公体。会谏官亦论奏,上乃罢之。转殿中侍御史,迁度支员外郎。裴垍作相,用为起居郎,转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改兵部郎中、给事中。琼林库使奏占工徒太广,存诚以为此皆奸人窜名,以避征役,不可许。咸阳县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上闻甚悦,命中使嘉慰之,由是擢拜御史中丞。
僧鉴虚者,自贞元中交结权倖,招怀赂遗,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会于頔、杜黄裳家私事发,连逮鉴虚下狱。存诚案鞫得奸赃数十万,狱成,当大辟。中外权要,更於上前保救,上宣令释放,存诚不奉诏。明日,又令中使诣台宣旨曰:“朕要此僧面诘之,非赦之也。”存诚附中使奏曰:“鉴虚罪款已具,陛下若召而赦之,请先杀臣,然后可取。不然,臣期不奉诏。”上嘉其有守,从之,鉴虚竟笞死。洪州监军高重昌诬奏信州刺史李位谋大逆,追赴京师。上令付仗内鞫问。存诚一日三表,请付位于御史台。及推案无状,位竟得雪。
未几,再授给事中。数月,中丞阙,上思存诚前效,谓宰相持宪无以易存诚,遂复为御史中丞。未视事,暴卒。宪宗深惜之,赠刑部侍郎。存诚性和易,于人无所不容,及当官御事,即确乎不拔,士友以是称重之。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初,王师讨刘辟讨:征讨 |
B.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绳:约束,制裁 |
C.鉴虚罪款已具具:具体 |
D.不然,臣期不奉诏期:要求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薛存诚宁违抗皇命也要依法行事的一组是()
①存诚密表论奏,以为有伤公体
②存诚以为此皆奸人窜名
③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
④上宣令释放,存诚不奉诏
⑤存诚一日三表,请付位于御史台
⑥上嘉其有守,从之,鉴虚竟笞死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薛存诚出生于书香门第,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初任幕僚,后入朝为监察御史。他在任给事中时,由于对袁儋一案处理得当而升迁。 |
B.鉴虚受贿一案,鉴虚贪赃金额巨大,薛存诚将其按律判罪。然而,鉴虚与宦官及朝廷内外官员联系广泛,案发后,权贵显宦纷纷为鉴虚说情。 |
C.薛存诚办案总是严肃认真,秉公执法,实事求是,既不放过一个恶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其行事风格令皇上也非常畏惧,屡次顺从他的意愿。 |
D.薛存诚被朝廷调任给事中,但后来朝廷却找不到比他更合适担任御史中丞的人选,所以仍把他请回,可惜未及到任,他却突然死亡。 |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阳县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
(2)及推案无状,位竟得雪。
(3)于人无所不容,及当官御事,即确乎不拔,士友以是称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