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任  峻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河南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①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甚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③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六)
【注】:①太祖:曹操。②从妹:堂妹。③枣祗zhī:陈留太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胜:战胜,超过。
B.明府若能唱之唱:倡导。
C.若权行河南尹事     行:代理。
D.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   典:掌管、负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同的一组是

A.众不知所从若属皆且为所虏
B.太祖以峻功高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起于枣诋而成于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太祖流涕者久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峻在东汉末年军阀纷争的局面中,说服中牟县令杨原首先起事讨伐董卓,后来他又带人跟随曹操,应该说是一个有胆有谋的俊杰。
B.任峻很得曹操信任,担任典农中郎将时,向曹操建议在许下用屯田制来筹集军粮,于是得谷百万斛,使仓廪皆满,对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C.官渡之战中,为把粮食运到前线,任峻让一千辆马车组成一队,分十路并进,组成双层军阵来环绕保卫运粮车队。这样一来,敌人就不敢接近运粮的队伍。
D.任峻为人宽厚有度量,又通晓事理,每有上陈的建议,曹操很赞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 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释:①染衣:染服,僧衣。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服阕忧:担心 B.与季直素善善:友好
C.领左卫司马领:兼任 D.政尚清静尚:崇尚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袁二人伏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平素行政廉洁,死后家徒四壁,子孙都没有安葬他的钱,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译文:
(2)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译文: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沛公奉卮酒为寿

加点字的用法与“臣活之”中的“活”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B.沛公军霸上
C.范增数目项王 D.刑人如恐不胜

从用法特点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字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同的一项是( )

A.函封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籍吏民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C.因循守旧 D.余因得观遍群书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译文: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译文: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①,事母谨甚。研究经术,性謇②特。举明经,诣京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娶。人问其然,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素善刑部尚书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舞,人人悦顺。久之,徙洹水丞。而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依义方。将死,委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曰:“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奏曰:“天子置公卿士大夫,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十五。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注:①窭:jù贫穷。②謇:jiǎn 正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是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且窭,事母谨甚孤:幼年死去父亲
B.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稍:逐渐
C.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柄:把柄
D.高宗特原义府之罪原:赦免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义方“仁义”和“忠诚”的一组是

A.①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②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
B.①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②将加弹奏,以问其母
C.①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②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D.①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②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义方自幼丧父,侍奉母亲非常恭谨。他饱读诗书,前往京城长安参加明经考试,途中遇到一个徒步赶路的人,了解情况后,就把自己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姓名就离开了,因此美名振动当时。
B.王义方在朝中不肯走访请托权贵,因此魏征非常器重他,并要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他婉言谢绝了。不久魏征去世,为了报答宰相的知遇之恩,王义方主动迎娶了魏征夫人的侄女。
C.中书侍郎李义府想占有姿色过人的罪囚淳于氏,要大理寺臣毕正义将她从监狱里弄出来。时任侍御史的王义方上奏高宗重新审理这个案子,但高宗认为他毁辱大臣,言词不谦逊,把王义方贬谪到莱州任司户参军。
D.王义方担任洹水县县丞时,好友张亮的侄子张皎临死前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希望把自己的尸体运回家乡安葬,王义方答应了他。张皎死后,王义方按照张皎的遗言,把他安葬在家乡原武,并在坟前祭告,最后将他的妻子儿女送回家。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辛公义,陇西锹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新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③。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新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北母。
后迁牟州剌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值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保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生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隋书·循史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③差:通“瘥”,病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解的一项是()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C.尽用市药     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下列词语意义和用法都一样的一组是()

A.为母氏所养         愚池之东为愚堂
B.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尚令百姓系于囹圄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④其实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
(2)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崇:使……崇高
B.牵牛蹊人之田蹊:践踏
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申叔时使于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罪则有之,罚亦重矣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D.此之谓也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人)罪则有之
B.可伐(晋)以广地
C.因以(之)诛罪人
D.夫为君崇德者(君)霸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一组是()
①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②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③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④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
⑤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⑥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王并无贪图的之心。
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
C.智伯听信谄臣之言,裂韩、魏之地,兴兵伐赵,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本文明辨了忠臣、谄臣之别,并阐释了君主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长久的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