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愬以父荫起家,授卫尉少卿。愬有筹略,善骑射。元和十一年,用兵讨蔡州吴元济[注]。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桔,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冠诸军,贼悉以精卒抗光颜。由是愬乘其无备,十月,将袭蔡州。十日夜,阴晦雨雪,以李佑率突将三千为先锋,愬自帅中军而行。贼恃吴房之固,晏然无一人知者。李佑坎墉而先登,敢锐者从之,尽杀守门卒而登其门。元济请罪,乃槛送京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三)
[注]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汝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 肃:恭敬
B.乃绐告三军日 绐:欺骗
C.秀琳感恩,期于效报 期:希望
D.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 易:轻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愬“有筹略”的一组是( )(3分)
①愬抗表白陈,愿于军前自效
②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
③战者,非吾事也
④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
⑤若欲破贼,须得李佑
⑥尔以轻骑搏之,必获祜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出兵讨伐叛将蔡州吴元济,两任统帅作战不利。李愬上奏自荐,宰相李逢吉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参与平叛。
B.李愬谋袭蔡州,对兵士以诚相待,并准备好充足的武器装备,同时,利用叛军新近战败,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出兵奇袭,攻克蔡州。
C.李愬采用降将吴秀琳建议,先擒叛军悍将李佑。他在李祜率兵收割麦子时,派兵佯装要放火烧毁麦田,引诱李佑轻率追击,结果预先埋伏的唐军骑兵将其活捉。
D.李祜被俘,李愬以礼相待,委以官职,不加猜忌防范,使李祜感激报效,不仅提供了叛军的虚实,而且作为前锋在雨雪之夜偷袭蔡州,率先登城,占领了城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
译文:
(2)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译文:
(3)愬乘间常召裙,屏人而语,或至夜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6——100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使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府以解赵围,若无之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正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9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降逆贼杨异等——降:使……投降
B、闻贼规欲北度——规:谋划
C、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雅:儒雅
D、尽心朝廷,谠言善策——谠言:正直的议论
9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a、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b、至丹以荆卿为计
B、a、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a、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b、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D、a、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98、下列句均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直方善策的一项是()
(1)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2)诗雅好推贤
(3)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4)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5)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6)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A、(1)(2)(3) B、(4)(5)(6)
C、(2)(3)(4) D、(1)(3)(6)
9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B、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C、人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的讴歌他。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建武十四年,因为派人为弟弟报仇而犯罪。
100、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出来。
(1)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译文:
(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95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知薛,叔孙通从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野,说上也:“夫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奏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至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仰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嚾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知今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释:(1)节文:节制修饰。(2)绵蕞:叔孙通制定朝礼时的习仪。绵,指用绳索表示习仪的处所;蕞:指用结所的茅草表示习仪的尊卑位次。
9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令群臣习肄——肄:练习,学习。
B、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就:完成。
C、于是皇帝辇出房——辇:皇帝乘坐的专车。
D、诸侍坐殿上皆伏仰首——仰:向下压,低。
9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a、公所事者且十主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a、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b、若是其甚与
C、a、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b、蒙故业,因遗策
D、a、乃拜叔孙通为太常b、乃使其从者衣褐
9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叔孙通能因时世人情而变的一组是()
(1)叔孙通降汉王
(2)服短衣,楚制
(3)叔孙通就其仪号
(4)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5)遂与所征三十人西
(6)乃令群臣习肄
A、(1)(2)(4) B、(3)(5)(6)
C、(2)(4)(5)D、(1)(3)(6)
9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降汉后总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装,汉王见了非常讨厌:叔孙通察觉到这一点,为博汉王高兴,就换穿按照楚地的习俗裁制的短衣。
B、大臣们饮酒争功,醉了后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坎击立柱,不受简易仪法约束,这引起了高帝的不满,于是叔孙通就劝高帝制定朝廷礼仪,得到了许可。
C、鲁地有两个儒生看不起叔孙通的为人,认为叔孙通兴礼的做法不合古法,怕玷辱了自己,不愿参与,叔孙通嘲笑他们的鄙陋,不懂事世的变化。
D、叔孙通善于因时世人情而变,数次易主,主持制定的尊卑有序的威严仪礼令各级官员惊惧肃敬,从而确立了皇帝的地位。叔孙通也因此提了官职,得了赏赐。
9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儒者难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译文:
(2)、御使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嚾哗失礼者。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4——79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菜,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软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千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7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素性佞邪素性:朴素的品性
B.于是刊章讨捕刊章:刊登文章
C.俭得亡命亡命:丢掉性命
D.若不重其名行名行:名声和品行
7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残暴百姓,所为不轨B、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C钦因起抚笃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D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8——73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68.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69.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鲍叔知其贤B、管仲富拟于公室
其为政也乃设九宾礼于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105题。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同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②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局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甚民爱我,必葬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注]①啬夫:务农之人。②匈:同胸。
10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存问耆老孤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B.犹饥者甘糟糠甘其食美其服
C.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0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邑“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的一组是()
①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
②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③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
④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
⑤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
⑥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⑦天子闵惜,下诏称扬
⑧病且死,属其子曰:“必葬我桐乡。”
A.②③⑥⑦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⑧ D.②④⑦⑧
10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邑出身农夫,为人公正、宽容,尊重人,帮助人,深得吏民敬爱。
B.胶东相张敞会见朱邑,劝朱邑为国家广荐贤才,朱邑受到很大启发,并实际去做。
C.朱邑身居高位,生活节俭,把俸禄拿出来供养族人和乡亲,家无余财。后皇帝赐其子黄金百斤,用于祭祀。
D.朱邑与桐乡百姓感情深厚。临死嘱咐儿子将自己埋葬在桐乡,他认为百姓比自己的子孙还要亲切、可信。
10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译文:
(2) 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