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已达27 960公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4)针对包兰铁路沿线的自然环境问题,分析保障铁路畅通的主要措施。
简述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工场手工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经验为主的技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这就得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大工业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此,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简明科学史话》
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
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作出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高昂的仪器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取代了孤独的发明家和阁楼作坊。——《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一种什么关系?简要表述这种关系。
(2)材料二对这种关系作了什么重要补充?
(3)对材料一中所说的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主角”,你如何理解?
(4)联系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简述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并分析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及货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纴,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清代全史》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