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中国人的世界观古今有所不同,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1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2 分)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仅1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外称呼变化的趋势。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在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3)材料二、三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4)根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2 分)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这里的“笼子”指白宫)
——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
材料三美、英国家政体比较

请回答:
(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2)补充完成材料三表格,写出①②③④⑤所对应内容。

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琅邪刻石记载: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古希腊]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某政治文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主要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2)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主要机构有哪些?简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在参与范围上有何局限性?
(3)材料三出自哪部政治文献?这部文献的制定有何重要意义?
(4)为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毕生奋斗。请写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建立民主制度所做的两大贡献。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苟子·议兵》
材料三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2分)
(3)概括材料三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6分)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1)按照梁启超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的分期,请你列举“第一期”与“第二期”的主要思潮。
(2)“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个事件的最主要的思想主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根据梁启超的观点,简要归纳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材料一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寡妇“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二伏尔泰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启蒙运动的意识形态倾向于把自然哲学家变成英雄,而在法国最伟大的英雄是牛顿,……在法国人如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心目中,英国是自由思想和意志自由之源,不过这也是因为他解开了行星之谜.说明它们的运动遵循着与地上运动相同的规律。
——托马斯·L·汉金斯《科学与启蒙运动》
(1)材料一中宋明理学家和李贽对同一史事的评价截然不同,请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评价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3)牛顿解开“行星之谜”的“规律”主要指什么?(2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力学体系的确立对近代科学和思想领域的重大影响。(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