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此时期中之重要提倡事业,如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在天津设工艺总局,商部在京师设劝工陈列所,及奏设各省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商部奏订奖给商勋章程,鼓励制造新器,学部考验游学生设工商科进士学位;光绪三十三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宣统二年端方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皆为60年内仅见之盛举。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民国政府公布《农商部奖励实业办法》(1917年):(1)每年能将国货运往外国销至10万元以上,而营业时期继续已逾3年者,给予一等奖章;(2)设立工厂资本在5万元以上,营业确有成效者,给予二等奖章;(3)发明有实用之物品或器械,给予三等奖章;(4)以中国资本发起开矿、放垦、渔牧等实业,及提倡设立实业学校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状;(5)商会农会能实心提倡商务或农业,著有成绩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章。
一摘编自《新编实业法令》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奖励实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国民大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到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经济蒸蒸日上,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费城、波士顿和纽约发展为2—3万人口的城市,成为北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各殖民地,以市镇为单位,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伯恩比在1759—1760年访问了北美。据他描写,弗吉尼亚人特别“高傲地珍惜自己的自由,忍受不了任何限制,几乎不能容忍任何高高在上的权力的控制,甚至有这种想法他们都受不了”。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现代民族国家起源于市民社会。所谓市民社会就是基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商品的自由交换的基础上而组成的社会。非洲的市民社会是不发达的……部落体制根深蒂固,人们只有部落观念,只听部落长老的,政府和国家没有任何权威。……虽然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学习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但政治不稳定是独立后非洲国家最大的灾难。独立后的非洲出现了一条新的谚语:“在非洲,武装政变随着季节一起到来,有时是武装政变越过季节而来临。”非洲独立后政治上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就是腐败。
——摘编自钱乘旦等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非洲独立后政治体制的选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在这一年(1904年)间,都陆陆续续设置了阅报社。……这些阅报社很多都设在寺庙等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另外茶馆也往往陈列各种报纸供人观阅,或者就根本改成阅报处。……许多阅报处附设半日学堂,教人识字。
1905年成立的北京西城阅报社成立之初的报刊有:《中国白话报》十六册……《湖南俗话报》《新白话》《童子世界》《启蒙画报》以及京津等处各报。天津邓善沽镇的士绅到附近大小各村遍贴白话报。北京市第五高等小学教员常静仁,开了一间朝阳阅报社……河北新河县的高魁斗,家境小康,但有感于时局危艰,乃节衣缩食,在城内设立了一间阅报社……直隶房山县县令毕承缃联合地方士绅组织了一所官绅合立阅报处……北京一照相馆老板王子贞就地经营阅报社。
——摘编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材料二:“大抵开通民智之难,莫难于使之自愿。故强迫不可也,劝导无效也,使之自愿之道,殊无过于广设阅报社。”
——《大公报》(1910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阅报社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阅报社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行纪》,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关。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方式”。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英国诗人丁尼生说:“欧洲的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丁刚《西方人误读的中国》
就材料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0年7月,在华盛顿大学的中美学术合作会议上,他(胡适)以“中国传统与未来”(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为题所作的公开演说中,最后一次试图将文艺复兴的概念,系统地应用到中国史上。他对五四之前的中国历史,总计区分出三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是第8与第9世纪中国文学的文艺复兴,那时白话开始出现在禅僧的诗与语录中。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哲学。这里,他主要是指第11与第12世纪新儒学的崛起。第三次文艺复兴是第17与第18世纪的“学术复兴”,那时人文学者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大规模研究古籍与史籍。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材料二:《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丈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将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
——胡适《中国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所指的中国古代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新儒学”指的是什么?列举其主要代表人物并说明“新儒学”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新运动”指的是什么?比较该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性出现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冀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的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约一个卖国贼。
——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4年版
材料二 19世纪末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