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如下列各句横线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的是
①北京是民主运动的 ,“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
②世界上有许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点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 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③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慢慢 ,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 A.策源地点破合拢 | B.发源地点破合龙 |
| C.发源地打破合拢 | D.策源地打破合龙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最近,“被就业”成为新流行。有大学生说,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写着一个从没有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 |
| B.因受到新世纪流行文化和艺术的强烈冲击,又不太适应人们紧张繁忙的生活节奏,导致现在中国戏曲陷入不景气、就业率低、效益差的窘境。 |
| C.近年来,名人故里之争不断,先有河南和湖北争抢“花木兰”,后又出现湖南、陕西争相标榜为“炎帝故乡”。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利益驱动下的经济博弈,因为对名人故里的开发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
| D.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举办孔子学院,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同时也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雕饰满堂采时乖命蹇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 B.按揭下脚料坐收渔利是可忍孰不可忍 |
| C.鏖战协奏曲披波斩浪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 |
| D.勖勉口头禅志大才殊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下列表格中不能充当相关修辞手法例句的一项是()
| 修辞手法 |
例句 |
||||
| 夸张 |
|
下列有关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桥边的老人》选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给读者一种真实感、亲切感。这样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从而更显得客观。 |
| B.《墙上的斑点》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心理世界,它是作者进入现实世界的一个跳板。 |
| C.高尔基在《丹柯》中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高举着自己燃烧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道路的英雄形象。在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
| D.《清兵卫与葫芦》中开头用倒叙手法,留下悬念,与结尾遥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主题。 |
下列有关鉴赏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当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不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所以他采取的是无限的视角。 |
| B.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
| C.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但所有的作品最终都是有主题的。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形象大于思想。 |
| D.小说在刻画人物的路数方面不尽相同。不管是描写“圆形人物”,还是描写“扁平人物”,都需要贴着人物的心理写和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