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可以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社会分配公平,但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不可避免形成两极分化。”请你就此观点发表评论。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采取了发展新型民主的问政于民的形式。
2010年9月8日,“网络问政”走近中国最高层,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一一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栏目,成为党和政府听民声、采民意、聚民智的快速通道和高速公路。
2010年11月22日至24日,新疆自治区座谈会,邀请部分自治区专家顾问团成员、政府参事、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部分行业代表,广泛征求对《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初稿)的意见和建议。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新疆自治区政府做出重大决定前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的重要性。(6分)
(2)请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党和政府怎样才能搞好问政于民?(6分)
材料一:“包容性增长”从国内讲,首先是和谐增长、科学增长。其次是对低收入人群有利。财富分配应该是公平的,让大家都在增长中获得利益。第三,这种增长应该有利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国际讲,“包容性增长”应该是一国的经济增长不应该去损害或者抑制另一国;国家跟国家之间应该是协调、和谐的增长,是共赢和多赢的。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努力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将更致力于全面均衡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在“十二五”规划中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1)请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就实现“包容性增长”向政府提一些合理化建议。(6分)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怎样才能实现“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6分)
材料一:2010年上半年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增长情况(亿美元):
进出口 |
出口 |
进口 |
|||||||
总值 |
增幅 |
占全国% |
总值 |
增幅 |
占全国% |
总值 |
增幅 |
占全国% |
|
全国 |
13548.81 |
43.1% |
-- |
7050.9 |
35.2% |
-- |
6497.9 |
52.7% |
-- |
江苏 |
2146 |
49.1% |
15.8% |
1224.8 |
44.4% |
28.40% |
921.2 |
56% |
23.90% |
材料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0年ll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6242元,至此,以2005年7月汇改前的1美元对人民币8.27元计算,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4.85%,2010年以来则累计升值3.08%。
结合《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面对这一复杂的外贸进出口形势,请你就如何促进江苏外贸经济发展谈谈自己看法?(8分)
材料一:下表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市民营企业的分布及生产经营状况:
铝型材业 |
陶瓷业 |
布匹业 |
内衣业 |
|
企业数量(个) |
86 |
120 |
319 |
160 |
市场占有率 |
占全国40% |
占全国5% |
占全省25% |
占全省30% |
年产值超亿元企业(个) |
12 |
17 |
2 |
3 |
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 |
2% |
3% |
0.3% |
1.2% |
品牌知名度 |
2个国家免检产品 |
3个省著名商标 |
无 |
7个国家免检产品 |
材料二: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做政府报告时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落实国家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继续清理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在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材料一: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初次就业415万,年内有196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1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加上2009年近200万未就业大军,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材料二:据调查,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前三项是上海(79%)、经济发达地区(52%)、深圳(49%)。选择到西部地区的毕业生,首选项不到3%,就业后一两年内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大学生高达50%。月薪1000元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同时,七成以上企业则认为2008年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着。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2)作为大学生应怎样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