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①不礼于其嫂,买臣②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③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④,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①季子:指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②买臣:西汉名臣朱买臣,家贫好学,其妻弃之另嫁,后得志。③大丞相魏国公:指当时北宋名相韩琦。④武康之节:韩琦曾任武康节度使。
1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得易而侮之 易:轻易 B.世有令德 令:美好的
C.惟德被生民 被:覆盖,施及 D.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安置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买臣见弃于其妻 B.而其志岂易量哉也
业精于勤荒于嬉 其孰能讥之乎
C.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D.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B.①垂绅正笏,不动声色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②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C.①仕宦而至将相 D.①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名为记“堂”,实为记人说理,赞誉韩琦身居显位,却不炫耀富贵,反以昔人之所荣为戒,志在留清名于后世,显真人格于人间。
B.文章欲扬先抑,首先从人情之所荣,古今之所同入笔,极写衣锦还乡之人的意气之盛,为下文写韩琦的所作所为预作铺垫,从而使两相形成鲜明对照。
C.韩琦出身于名门望族,年轻时即入朝任要职,成为天下读书人仰慕的楷模,但他不像衣锦还乡之徒般志在“夸一时而荣一乡”,而是志在“德被生民”“功施社稷”,名垂千古。
D.古人曾云:“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然韩琦虽贵为丞相,却鄙弃那种炫耀富贵的庸俗作风,他回乡兴建昼锦堂,是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其非同一般的品格和志向。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译文: 。
②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翁公平寇记
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忽有贼迤逦从西北来,大举袭入潮阳①,自号为兵。是时邑无长史久,潮州府通判翁公梦鲤适备倭而督兵行县,与守备陈学翦、指挥亦孔昭俱。贼初不知公之在内也,乃夜缒城上,鼓噪而入。时守者皆偃甲卧,贼众两千人号万人猝至,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贼因环啸城上,城中闻之大恐,以为倭寇入也。于是公即勒兵戒严,而自骑往见贼,问贼何来状,贼中相顾愕然,窃惊怪之。顾贼业已入城,即不下。公乃部署吏士分布诸要路,而调守备军于郊。贼亦分队焚烧边城庐舍,城中愈益恐,咸奔依公所,男女以万计。公为感泣,露祷:“愿身先士卒,受矢石,为百姓请命。”父老无不流涕。
时有上书者,倡发帑金悬赏壮士以御贼,公从其计。于是益调诸路援兵,兵自远近至者盖数千人。得所捕者,公辄手斩之以徇,贼气遂沮。而邑人刘应望等皆以诸生起兵属公,城中军威大振,斩首二十三级,捕虏一十三人。会天大雨,贼兵愈益溃乱,自相蹂踏。而守备、指挥等军,复进攻西南路,与公兵合,因夹击之,斩首一十五级,捕虏二十三人,获伪倭首一人,夺回虏中男女二十人。于是贼自度力不支,因北退保城隅,进退无路。而城外四面皆我兵,往往奋喊邀战,从雉堞中掩击之,矢石入城中如雨,所击杀又数十人。贼人大败窘甚,我兵犹殊死战。相持至暮,有逾城遁者,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则坑杀于城壕中,后者莫敢出。贼乃蒲伏号泣求生,愿以残虏退。城中父老亦以为言,公因传令,北开城门放逐之。贼投戈袖手裹疮驰,从间道去。于是城中案堵如故,公因抚其众而还。
初公既用父老言四召壮士士无不望风响应者其临阵授策无大小皆推诚与之以故人亦乐为之用而得其死力其搴旗获级之赏未尝逾时也至士有杀伤死者,亲为医药临视之,闻者无不叹息泣下,其感人如此。
(选自《潮阳县志》,有删改)
[注]①潮阳:今广东潮阳一带,时属潮州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公即勒兵戒严统率 | B.顾贼业已入城回头看 |
C.公辄手斩之以徇巡行示众 | D.贼乃蒲伏号泣求生痛哭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贼初不知公之在内也城中闻之大恐 |
B.咸奔依公所所击杀又数十人 |
C.因夹击之公因传令 |
D.适备倭而督兵行县鼓噪而入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表明平寇取得胜利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乃夜缒城上②倡发帑金悬赏壮士以御贼
③复进攻西南路④因北退保城隅
⑤从雉堞中掩击之⑥我兵犹殊死战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规模袭入潮阳的贼人不知通判翁公在城内,在夜里用绳子攀往城顶,进入县城。 |
B.翁公独自骑马往见贼人,探听虚实,反而使贼人既惊且怪。 |
C.在守备、指挥率领的军队与翁公带领的士兵共同夹击下,终于捕获倭寇首领一名,且解救被抓男女二十人。 |
D.走投无路的贼人号泣着请求放他们一条生路,而城中父老也替贼人说情,于是翁公传令打开城门放行。 |
断句和翻译。
⑴给文末一段文字用“/”符号断句。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
②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则坑杀于城壕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杨善会,字敬仁,弘农华阴人也。父初,官至毗陵太守。善会大业中为鄃令,以清正闻。
俄而山东饥馑,百姓相聚为盗,善会以左右数百人逐捕之,皆克捷。其后贼帅张金称众数万,屯于县界,屠城剽邑,郡县莫能御。善会率励所领,与贼搏战,或日有数合,每挫其锋。炀帝遣将军段达来讨金称,善会进计达,达不能用,军竟败焉。达深谢善会。后复与贼战,进止一以谋之,于是大克。
金称复引渤海贼孙宣雅、高士达等众数十万,破黎阳而还,军锋甚盛。善会以劲兵千人邀击,破之,擢拜朝请大夫、清河郡丞。金称稍更屯聚,以轻兵掠冠氏。善会与平原通守杨元弘步骑数万众,袭其本营。武贲郎将王辩军亦至,金称释冠氏来援,因与辩战,不利,善会选精锐五百赴之,所当皆靡,辩军复振。贼退守本营,诸军各还。
于时山东思乱,从盗如市,郡县微弱,陷没相继。能抗贼者,唯善会而已。前后七百余阵,未尝负败,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会太仆杨义臣讨金称,复为贼所败,退保临清。取善会之策,频与决战,贼乃退走。乘胜遂破其营,尽俘其众。金称将数百人遁逃,后归漳南,招集余党。善会追捕斩之,传首行在所。帝赐以尚方甲槊弓剑,进拜清河通守。其年,从杨义臣斩漳南贼帅高士达,传首江都宫,帝下诏褒扬之。
士达所部将窦建德,自号长乐王,来攻信都。临清贼王安拥兵数千,与建德相影响。善会袭安斩之。建德既下信都,复扰清河,善会逆拒之,反为所败,婴城固守。贼围之四旬,城陷,为贼所执。建德释而礼之,用为贝州刺史。善会骂曰老贼何敢拟议国士恨吾力劣不能擒汝等我岂是汝屠酤儿辈敢欲更相吏邪临之以兵辞气不挠凛然有节。建德犹欲活之,为其部下所请,又知终不为己用,于是害之。清河士庶莫不伤痛焉
——选自《隋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遗憾 |
B.擢拜朝请大夫、清河郡丞提升,提拔 |
C.复扰清河,善会逆拒之抵触,不顺从 |
D.反为所败,婴城固守绕,围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乘胜遂破其营,尽俘其众其年,从杨义臣斩漳南贼帅高士达 |
B.善会大业中为鄃令复为贼所败,退保临清 |
C.破黎阳而还,军锋甚盛建德释而礼之,用为贝州刺史 |
D.善会率励所领,与贼搏战金称释冠氏来援,因与辩战 |
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会进计(于)达,达不能用 | B.金称释冠氏来援,因与辩战,(金称)不利 |
C.取善会之策,频与(金称)决战 | D.善会逆拒之,反为(建德)所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段达讨伐金称,善会进献计谋,未予采纳,段达失败。后来的战斗中,段达采纳了善会的谋略,大大地打败了金称。 |
B.那时崤山以东地区时局混乱,百姓纷从盗贼,官府势力微弱,很多郡县被盗贼攻陷。当时能够抵抗强盗的人,只有善会。 |
C.善会英勇善战,斩杀了金称,将金称的首级送到了皇帝所在的地方,跟从杨义臣斩杀了士达,将士达的首级送到江都宫。 |
D.建德打败了善会后,因为部下的请求,想让善会存活下来,但又考虑到善会终究不能为自己所用,最终还是杀害了善会。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善会骂曰老贼何敢拟议国士恨吾力劣不能擒汝等我岂是汝屠酤儿辈敢欲更相吏邪临之以兵辞气不挠凛然有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杨善会以左右数百人逐捕之,皆克捷。
②贼围之四旬,城陷,为贼所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计:账册 |
B.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觞:酒杯![]() |
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
D.世之都三公位都:处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A.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
B.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
D.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2)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3)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遥襟甫畅甫:刚,顿时 |
B.纤歌凝而白云遏遏:阻止 |
C.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舛:顺利 |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远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地势极而南溟深 B处涸辙以犹欢
觉今是而昨非臣以险衅,夙遭悯凶C觉宇宙之无穷 D目吴会于云间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与例句加点的字活用情况相同的是()
例句:目吴会于云间
A水击三千里 B策扶老以流憩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襟三江而带五湖在“奉宣室以何年”一句中,作者用了谁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
⑵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
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竹子像贤,为什么昵?竹根深固,根本深固用来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性正直。身性正直用来安身立命,君子看到它的本性,就会想到中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竹节坚贞,竿节坚贞用来树立志向,君子看到它的竿节,就会想到磨砺名节品行、通达困顿都如一的人。像这样,所以君子大多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日:“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唐贞元十九年春天,我凭借吏部拔萃科考取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寻得常乐里从前关相国私宅的东亭住了下来。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枝叶凋敝,没有生气。向关家还活着的老人询问,就说:“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此,从那时起,做筐篓的来砍,做扫帚的来砍,砍剩的竹子,高的不到八尺,数量不到百竿。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在竹丛中,长得茂密,有的不再是竹子的原本样子了。”我痛惜这些竹子曾经由长者的手种植,却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于是铲除那些茂密的草木,搬运那些粪土。松好竹间的泥土,堆起竹下的培土,不到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了清阴,风来有了清声,竹子似乎有所依,也有所喜,好像有情.对它的际遇有所感激。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唉!竹子只是植物,对于人会怎么样呢?凭着它与贤者有相像的地方,如果人们怜惜它,栽培它,(它都会如此,)更何况(对待)那些真正的贤者呢?这样那么,竹子比草木,就像贤者比众人了。唉!竹子不能自己区别(于其它草木),只有人才能加以区别;贤者不能自己区别(于众人),只有选用贤能的人才能加以区别。因此我写下《养竹记》,书写在亭壁上,来留给日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也想让当今选用人才的人听到罢了。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
D.书子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B.由是筐篚者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
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
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
文章写竹如君子,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写目的是什么?(4分)
(1)表现在:
(2)目的是: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3分)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4分)
译文:
(3)见贱俗人之口,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译文: